(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ΔE=20J 。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 。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
高一年级物理课题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
4.理解静摩擦力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 。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 。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 。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
②接触面粗糙 。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 。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
推荐阅读
- 高中物理理论课教学计划方案
-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4篇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论文
-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
-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4篇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 幼儿园教学反思周记范文 物理教学反思周记范文
-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行为
- 初中物理功率的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的教学反思九年级
-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例文
-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通用模板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模板
- 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