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震( 二 )


自《苏报》刊登了许多鼓吹革命的文章以来,引起了清廷的注意,清廷下旨对这些革命党人进行抓捕 。由于《苏报》在租界,缉捕任务遭到租界工部局的阻拦,一时无法进行 。随后,两江总督魏光焘加派候补道俞明震到上海,协助上海道袁树勋办理此案 。俞明震到上海后,先和陈范联系,未果 。后联系上吴稚晖,约在茶楼见面,俞向吴出示了抓捕名单,并让他们小心行事 。清廷与租界方面多次交涉,答应由租界巡捕执行抓捕并交租界审押,抓捕工作才开始进行 。
1903年6月29日上午,多名巡捕来到《苏报》馆,拿着个七人名单见人就问,承认是名单上的人就带走,不承认的也不追问,陈范即以“陈范不在”的托词而逃避了被捕 。第二天,巡捕又去爱国学社抓人,当时章太炎在场,并主动承认,于是被捕 。章太炎入狱后,主动写信给藏在日租界一个英国教士家里的邹容让其投案自首,共赴大义 。7月1日,邹容投案 。
案件审理拖了一年,被捕的六人中有四人先后被释放,只余章太炎、邹容二人 。1904年5月21日法庭判决,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 。邹容在监狱中身患重病,于1905年4月3日病势,时年20岁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追认邹容为大将军 。
邹容的死,章太炎应该是心中有愧的 。我想,应该是这愧疚让章太炎把邹容的死因转嫁到吴稚晖的头上,也引发了事后长达半年之久的章吴间的笔墨官司 。章太炎事后的文章里也承认了对邹容的“大义感召”,而这件事让我开始怀疑章太炎的人品,章太炎有时间逃跑而未逃,当是自己的“英雄情结”使然,但是,为了自己的“英雄情结”一定要搭上别人的性命吗?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lub.com/new/TianyaDigest/TianyaArticleContent.asp?idWriter=0&Key=0&idArticle=288826
陈寅恪为什么对同窗2年,同是大师的鲁迅只字不提?:

俞明震

文章插图
民国是一个极为玄幻的时代 。说玄幻是因为,民国有着堪比巴黎、伦敦的大上海,也有着能差不多和中世纪接轨的大西部;有着陈寅恪、胡适、鲁迅这些民国大师,但是,在大师存在的同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是处于写不出自己名字的文盲状态 。
有意思的是,这些大师之间,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鲁迅和陈寅恪之间,看似毫无交集:比如陈寅恪的著作里基本上没提到过鲁迅,而鲁迅的著作里,除了日记以外,也几乎没提过陈寅恪,但是,陈寅恪和鲁迅之间却曾有过两年的同窗之情 。
那么,为什么鲁迅和陈寅恪之间很少提及对方?这一切,要从很多年前说起 。
初相识
当时是大清国的光绪二十八年 。这一年,清国留学生鲁迅以大清国官费留学生的名义,前往日本留学 。和鲁迅一起抵达日本的,还有这两个人: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的两个外甥:陈衡恪和陈寅恪兄弟二人 。当时陈寅恪还是个十二岁的小孩子,而鲁迅则二十出头了 。陈寅恪的哥哥陈衡恪则比鲁迅大六岁 。
因此鲁迅和陈衡恪之间来往相对多一些:毕竟成年人之间的交集较多,成年人和小孩子之间的交集,则相对有限 。
鲁迅和陈家兄弟到达日本后,一起在巢鸭弘文学院上学,并且住在一个宿舍内 。直到光绪三十年为止——这其中的时间跨度达到二年之久 。
之后鲁迅先是学医,而后因为目睹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人的麻木,于是考虑文学救国,从而放弃医学改学文学,就这样和陈家兄弟分别 。
故人相逢
当鲁迅和二陈兄弟再度聚在一起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四年的时候了 。
这一年,鲁迅和阔别多年的陈家兄弟在北京见面 。此前的民国元年,鲁迅在民国教育部总长蔡元培的邀请下,前往教育部就职,而民国二年,陈衡恪也在教育部就职 。而陈寅恪则在和鲁迅在日本分别不久以后,就返回国内,并于宣统二年前往欧美各国游历,直到民国三年,因为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陈寅恪方返回国内 。并在民国四年,和鲁迅等人相会 。
比如文学奉行文学救国理念,而陈寅恪对文学救国倒是没什么兴趣,反倒喜欢音乐、书画,以及历史考究 。
陌路人生
此次和鲁迅相聚不久,陈寅恪选择赴美留学,陈寅恪和美国再度没有了交集,这一切,直到民国十七年,发生了变化 。
这一年,陈寅恪和北平的一位大学教师唐筼大婚,而唐筼和陈寅恪大婚后,还曾受到过许广平的探望——许广平,正是鲁迅的夫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