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五 )


自由是一只鸟,需要高远的天空,自由是一条鱼,需要深广的大海,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才显得自由 。所以单调不是美,多样才有美;促狭不是美,距离才有美 。本文中“热闹”与“冷静”的两极对立,显示了差别与距离,意味着存在许多的中间项 。这便能包容多样美的形态,产生强大的艺术张力 。譬如一架钢琴,它的琴键总是从低音到高音,还有黑键和白键 。高音低音并不矛盾,黑键白键也并不相反,而是和谐组合,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旋律 。又如一道彩虹,总是由冷色到暖色,还有雌雄相映,这才造成了它的绚烂多彩 。本文就是这样的钢琴和彩虹 。
换一种看法,本文以“自由”为根茎,以“冷静”与“热闹”为分枝,再枝上分枝,并显示出它可能的众多生长点,加上意味富美,可以说是本固枝荣,是典型的树形结构,一株根深叶茂的自由之树 。
以上是说本文的共时性结构 。再看本文的历时性结构 。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次完整的审美过程 。主要内容是赏景,入静与联想都与赏景密切相关,文首的不宁静与文末的思乡和回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深层结构分析可以不必管它 。作为一般审美过程而言,入静是进入审美的必经通道,而联想则是它的高级阶段 。具体到这篇文章,幽僻之境是静美之境的入口,而通过对静美之境的欣赏,又产生了对失去的和乐之境的向往 。至于后面的幽独之境,则是联想的联想,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后续联想,它实际上是前面和乐之境的注脚 。这就构成了一个塔式结构 。
下面具体说明 。
第一阶段,由入静到自由 。
在那条幽僻的小煤屑路上,“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表明作者在幽静的环境中,排除尘世生活的烦扰,心灵渐入静境 。
幽静的环境有助于心灵入静,而虚静的心境是高雅的欣赏活动的前提 。虚能纳物,静则心专 。心境澄明方可“味象”得真,精神专注才能体物入微 。
由虚静而获得心灵的自由,便是庄子所说的“去累” (《庄子?庚桑楚》)而致“逍遥” (《庄子?逍遥游》) 。文中写道:“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不理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心的自由;“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可不理”,这是身的自由 。只有解放感官,放飞心灵,才能耳聪目明,“精骛八极” (晋?陆机《文赋》),充分地进行审美欣赏 。这就接触到了审美的本质 。
第二阶段,由“受用”到神思 。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句话承上启下,表明在具有了虚静而自由的心境,作好了审美的前期准备之后,要进入实质性的审美阶段了 。
“受用”一词很有意思,它既传达出主客契合的审美愉悦,为情景交融作一最好注脚,又表现出欣赏的全身心投入 。
“受用”是感官的“受用”,也是心智的“受用”,是开放感官而直达心灵的“受用” 。
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审美状态:
碧荷白花无一不入目入心,淡月清香无一不悦志悦神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论语?雍也》)
于是感觉周延起来:从荷塘到荷塘四周,从月下荷塘到塘上月色,从景之全貌到物之细部 。
于是感觉灵敏起来:“清香”嗅出“缕缕”,“颤动”看出“一丝”,“波痕”见到“一道”,“远山”辨出“一带” 。
感觉还神奇起来,能捕捉到事物的神韵:满池荷叶的“田田”、单支静植的“亭亭”、盛开荷花的“袅娜”、含苞待放的“羞涩”,——无一不生动传神 。
感觉还协同起来:从清香中“听”出了“歌声”,在光影里“看”到了“名曲” 。
这种协同就是通感,说明欣赏已经进到了体味阶段,是所谓“味象”了 。
用情至深就会出现心象,这是因为随着感觉的深入与情感的参与,目视耳听变为心视心听,想象便活跃起来,由感知而到联想,由眼前之景到象外之象了 。出水芙蓉成了“刚出浴的美人”,“叶子出水很高”,全化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莹洁的荷花或“袅娜”或“羞涩”,分明是姑娘们那娇好的面容,花叶的“缕缕清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光与影的组合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光青雾下的花叶就是一个“笼着轻纱的梦”境 。
将意脉理出,我们的面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神奇的场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