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案人教版( 五 )


就这个故事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件事流传开来的效果是什么?
学生马上反应“取信于民” 。仅仅是“取信”吗?还有“令行禁止”的作用,等于布告天下,千万别拿政府的法令不当回事,不信你就试试?11912年,##在你们这个年龄曾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三叹”商鞅这一做法,还得了100分呢 。文章怎么写的,同学们可以上网找找看 。
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开始变法 。看教材: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免除徭役 。粟,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帛,指丝织物 。还有,因懒惰而贫穷的要罚为官奴 。再看后一页: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
承认土地私有,那么生产积极性就能够提高;配之鼓励耕织的政策,产量就可以增加 。因懒惰而贫穷,全家都要失去自由,这就逼着懒人干活 。强制到年龄分户,史学家考证,17岁就要另立门户(你们这个年龄),也有说以身高5尺、7尺定年龄,不分户就要多交税 。这些都是以农求富的政策 。
问题7:这些政策使农业发展起来,秦国税收增加了 。农民有哪些税收负担项目?
教材没有说明,估计学生回答不完整 。确认土地私有,是要按亩征税,实物税包括粮食和帛,免除徭役说明农民要出徭役,还有户口税 。可以再追问:怎么理解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学生肯定语塞 。结合学生的经验启发:你家的房屋是私有的吗?要不要每年缴税?税额多少?结合古代国家强制分摊到土地上的赋税负担,说明土地私有不是现代意义的私有权概念 。
统一度、量、衡,也是一个高明的经济政策,好理解 。有时间可说明那时度、量、衡与现在标准的差异 。
新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奖励军
功政策的推行,使没有军功的贵族就要失去贵族身份 。编户制和连坐法的推行,老百姓也不适应 。新法推行第一年,有上千人到秦都“上访”,这时又发生了太子犯法的事情 。
故事5:商鞅知道后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就是因为上面的人带头犯法 。”太子违反了什么法令,司马迁没写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啊,总要留点儿面子,不好动刑,商鞅就严惩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削掉鼻子,另一个脸上刺字涂墨 。这无疑会产生轰动效应 。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新法令了 。
问题8: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 。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喜忧参半……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
学习要求:知道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知道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了解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师承和突破,体会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
重点: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的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
难点:理解并评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归纳并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出现繁荣的原因 。
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感受他们在认识世界、探索真理方面的求真与创新精神 。
认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内容,搜集文献资料,结合西方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初步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如文艺复兴运动与希腊古典文化的关系和异同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