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一点 神话的由来,希腊神话,四季变化的由来?( 二 )


且不论这些假说的正确与否 , 相信对于更多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来说 , 神秘的恐怕不是上古湮没的历史 , 而是这些文史研究者从神话中“推论”出历史真相的过程吧 。换句话说 , 神话说破天也无非是先民们口口相传的谎言 。每个研究者都说神话能”反映“些什么 , 可无凭无据的谎言 , 又怎么能反映真实的历史呢?
解答这种问题 , 举一个例子也许是最好的 。
日本的《常陆国风土记》里记载了这样一段神话:
“平津驿家西一二里 , 有冈名曰大栉 。上古有人 , 体极长大 , 身居丘垄之上 , 手摎海浜之蜃。其所食贝 , 积聚成冈 。时人取大朽之义 , 今谓大栉之冈 。其践迹长三十余歩 , 广二十余歩 , 尿穴径可二十余歩许 。”
《常陆国风土记》是一本成书日本养老五年(721年)的地方志性质的书籍 , 其中从军事到民政到神鬼传说无所不包 。从和铜六年(713)年朝廷下令全国各地编撰风土记开始算起的话 , 《常陆国风土记》一共编写了八年 。虽然是命令全国六十六国一齐编写 , 但如今只剩下了五本较为完全的残留于世 , 其中最完整的为《出云国风土记》 , 其余皆各有散佚 , 《常陆国风土记》的散佚程度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
上面提到的神话在日本尤其是江户时期比较出名 , 后世给了这个大家伙一个名字叫”大太法师“ 。但究其根本 , 不过是一则充斥全球的典型的巨人神话 。文章的大意是 , 平津驿家西有名为大栉的山岗 。上古时期 , 有身体巨大到脚印是三十多步的巨人 , 身子坐在小丘上 , 手可以伸到海边捕捉贝类 。他所吃剩下的贝壳 , 积聚成了山 。在当时被称为大朽之山 , 现在被称为大栉之山(日语朽的发音くち(kuchi)与栉的发音くし(kushi)相近 , 大概是时间久了发生了音变) 。
这座山位于现在茨城县水户市大串町 , 串与栉日语发音相同 , 估计在历史的变迁中地名用字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大串町还在1992年开始使用带有巨人图像的景区纪念印章 。
乍一看这则神话几乎是一个劣质的段子 , 像是某个中年大叔喝醉酒后的胡言乱语 。且不说巨人足部长度和能够触碰海洋的臂展比例极其不合 。单是这个神话的基础 , 也是这则神话不多的真实要素之一 , 积累成山的吃剩的贝壳的设定本身就很可笑 。试问一个身体如此巨大的巨人怎么才能用它硕大的手剥开极小的贝壳 , 又怎么才能控制力道不至于把贝壳碾成齑粉呢?
那么这则神话是虚构的了?
也不能这么说 。这则神话胡言乱语的背后 , 实际上隐藏着史前日本的一场巨变 。
这则神话中一共隐藏着三个真实的要素 , 这也是能确定此山现在位置的一个原因 , 分别为:
1. 贝冢
2. 这是座山
3. 此山离海很远 。
贝冢是一个考古名词 , 也叫贝丘 , 说白了就是上古先民们吃贝类鱼类后剩下的贝壳鱼骨一类的的残渣 , 文中巨人吃剩下的贝壳堆积成山 , 实际上就是对贝冢的夸张描写 。山是原文里提到的 , 无需解释 。至于距离海洋的距离 , 可以理解 。编造神话的人 , 为了显示巨人身子之大 , 臂展之长 , 这座山必须距离海边很远 , 否则就不能表现出“身居丘垄之上 , 手摎海浜之蜃”的巨人的宏大 。
由这三个要素我们可以推测出 , 这是一座离海很远 , 山顶上有着贝冢存在的山丘 。再按照地名发音以及原文中记载的大致方向比定一下 , 就能确认这座山所在的位置 。山间巨人神话则是古时候文理不通的当地老百姓对他们不能解释的现象的一种合理化解释 。
那么什么是他们不能解释的现象呢?
本应该出现在海洋或者海滨的贝壳 , 为什么会出现在离海如此遥远的山顶上?要知道 , 古代不似现代 , 交通手段极其落后 , 茨城县至今交通仍然十分不便 , 更何况当年 。在上古的茨城 , 要背负着那么多的贝类去离海滨极为遥远的山顶上吃只能证明要么你病的是脑子 , 要么你是嗜腐 。没人吃的话贝壳又为什么会出现在内陆山上?会有这样的疑问似乎也可以理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