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属于哪个市 平顶山鲁山县属于哪个市( 二 )


隋初仍名鲁州,以皇甫诞为长史 。开皇十八年改为鲁山县 。明《嘉靖鲁山县志》记载:嘉靖四年鲁山地下掘得一铜印,正文“鲁山县印” 。侧文为“此印造于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年)七月十八日”,由此可知,鲁山县之名盖从隋开皇沿袭下来 。隋以来的鲁山县这块地方,约包含滍阳一带的应滍水以南的雠县和滍水以北的鲁阳这几块地方 。
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年)又于此置鲁州 。贞观元年(公元 627年)、州废,以鲁山属伊州 。八年改伊州为汝州 。《旧唐书·地形志》:鲁山隋旧,武德四年于县置鲁州 。领鲁山、滍阳2县 。贞观元年州废,仍置蚩阳县 。以鲁山属伊州,八年改伊州为汝州 。(《新唐书·地理志》载:“鲁山系王世充置鲁州 。武德四年州废 。俄以鲁山、滍阳复置鲁州 。贞观元年州废,省滍阳,以鲁山来属 。”)
清《嘉庆鲁山县志》载:鲁山名县,始于王莽 。据考证:王莽改易县名不载,而唐因其名 。《班固志》载:及后周改北山县为鲁山县 。《元和郡县志》亦云:北山县,周改为鲁山县 。
唐开元中,著名文人元德秀为鲁山县令,并筑琴台与民偕乐 。开元七年,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公元719~772年)生于鲁山县东南30里之商余山麓,大历七年病逝长安,其年冬十一月壬寅葬于鲁山青岭泉陂原 。
五代时鲁山并属汝州 。后晋初年李荛曾为汝州鲁山令 。
宋时乃曰汝州鲁山 。《元丰九域志》载:汝州中鲁山,在州南百20里 。有曹村(今宝丰曹镇)、龙兴(今宝丰)二镇,县内有尧山、滍水、鸦路 。熙宁四年(公元 1071年)自龙兴县入鲁山县 。元祐二年(公元1087 年)复置 。《九域志》据龙兴既省之文,故以 二镇属鲁山 。
南宋与金并存时期,鲁山初属南宋 。《宋史·牛皋传》云: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年)剧贼杨进居鸣皋山,山西道总管翟兴率兵,时出扰之 。进惧,弃辎重南走,牛皋邀击于鲁山,三战三捷 。后属金 。碑文记载:“泰和五年(公元 1205 年)大金国汝州鲁山琴台乡阳石寺” 。鲁山县文庙大成殿嵌镶有“金兴定六年(公元 1222 年)壬午重刻《吴道子孔子像赞》亦可为据 。
元时仍名鲁山县,属汝州 。《元史·地理志》有“汝州鲁山下”的记载 。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 1369 年),鲁山属南阳府汝州 。划鲁山县为4乡(东为永安乡、西为庆云乡、北为琴台乡、南为大宁乡)、9保、21里 。成化十二年(公元 1476 年)汝州直隶河南布政司 。约明洪武二十五年,于鲁置 22 营实行屯田 。并将该营直隶于汝州,群众叫“插花地” 。崇祯十六年(公元 1644年)二月,鲁山县归属李自成大顺政权,李派刘尔虎为鲁山令 。
清仍名为鲁山县 。划鲁山为遵、易、良、法、简、物、阜、颂、盈、丰 10 里,县境内 22 营仍直隶汝州 。
自唐贞观以后,直至清朝未年,鲁山县均属汝州 。1912年属豫西道(1914年称河洛道),民国二年(公元 1913 年)划鲁山为5 区 10 里,中区辖原来的法里,东区辖遵、易、简3里,西区辖颂、盈2里,南区辖物、阜2里,北区辖良、丰2里 。而22营“插花地”仍直属汝州 。民国十八年,鲁山划分 48 团,旋改为48 区 。1928年废道,直属河南省 。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治许昌) 。1934年,将县境东部原属汝州的22营(插花地)划归鲁山县管辖 。民国二十三年后,鲁山合并48 区为6大区 。划城关为1区,张良为2区,张店、瀼河为3区,梁洼、辛集为6区 。不久又合并为5区,仅将6区取消,把梁洼、辛集并入城关1区,治所设在辛集 。民国三十年底,5大区取消,全县划为 12 大乡镇 。
1944年5月,日寇侵入鲁山,鲁山建立了日伪县政府,国民党县政府和自卫队分别退居鲁山西北山土门、南山乔庄、白石凹等地方 。曾先后在乔庄、土门置国民党鲁山县政府 。
1945年6月,皮(定钧)徐(子荣)部解放鲁山土门,在这里建立了鲁山县民主政府,由孔祥祯任县长 。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属于哪个市 平顶山鲁山县属于哪个市】1947年 11 月鲁山解放,成立鲁山县人民民主政府 。不久将张官营划归叶县 。杨村、张良、马楼与方城的拐河,划为一县,名为鲁南县 。赵村、二郎庙为伊阳、嵩县的一部分地区,划为一县,为伊鲁嵩县 。1948年3月至6月底 。将瀼河、交口、四棵树划为沙南县 。沙河以北几个区,仍为鲁山县 。1948年6月仍合并为鲁山县 。同时豫西行政公署在鲁山成立,遂以鲁山县置鲁山市 。1949年2月,豫西行署迁至开封,鲁山市遂撤销,复县制 。同年底属许昌专区(1970年称地区) 。1983年9 月划归平顶山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