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什么为什么成语( 三 )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
3. 古代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严格说来,这个问题并百不怎么严谨的 。
因为在真正的“文言文时代”(比如先秦两汉),是没有文言文、白话文之分的,作家写出来的话即使就是当时人们的口语,即口头上怎么说,书面上度就怎么写,如《史记》、《汉书》、诸子百家的文章都是这样 。
语言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后来人们口头上说的话逐渐变化了,但是文人问写文章,遣词造句时还是刻意秉持古人的写法 。答这样,口头上说的话和书面上写的话就逐渐有了区别,到了唐宋以后,这种区别已经很大了,也有些人在写作时把口头的话写出来,这就是白话文(如宋元话本),但更多的人写作时还是习惯用版古人的语言,因为这样一方面显出自己的学问权,另一方面也喜欢古文的严谨、精练、正像楼上说的“省纸省墨” 。
4. 以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基本解释1、〈介〉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等: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3366162~毒攻毒;~不变应万变 。
2、〈介〉引入动作行为依据的方式、标准等:~貎取人;~高标准要求自己 。3、用作标准:《左传·宣公四年》:“ 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
4、〈介〉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袁可立)又以阅视殿工加太子少保 。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5、因由;缘故:《诗·邶风·旄丘》:“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 。
6、〈介〉引入空间或时间的位置:长江~南;赏~春夏,刑~秋冬 。7、〈动〉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 。
赠~鲜花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屈原《涉江》辅臣以上意为辞 。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8、【以……为……】相当于“把……作为 ……”或“认为……是……”:民以食为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
既上稍厌诸激聒, *** 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 。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 。”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9、以为;认为:《国策·齐策一》:“ 皆以美于徐公 。”10、〈连〉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
~广视听;~待时机 。公(袁可立)至,即尽收讼牒委各邑理之,以杀其势 。
——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11、〈连〉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 。《礼记·乐记》:“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12、为;行事:《论语·为政》:“ 视其所以 。”13、此;这些:《礼记·射义》:“ 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
14、通“ 已 ” 。太;甚:《公羊传·庄公元年》:“ 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
15、通“ 已 ” 。已经:《汉书·张敞传》:“ 今两侯以出 。”
16、与:《诗·召南·江有汜》:“ 子之归,不我以 。”17、及;及于:《论语·尧曰》:“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
18、作语助 。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 。
5. 文言文中何以解释为为什么的用法的例子“何以”在文言文中,有“用什么”和“为什么”两种情况 。
表示用什么时,相当于“以何” 。如:何以安身?相当于以何安身 。
何以表示为什么,通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何以如此为?或,何以如此哉!《荀子·大略》中,汤王祈雨的祷告连用了三个“何以”,反复问天为什么不下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