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ultra11参数配置 小米11ultra目前还值得入手吗( 三 )

小米ultra11参数配置 小米11ultra目前还值得入手吗
文章插图
最后说下它的“显示通知”,开启之后,副屏会显示信息类通知,包括状态提醒、音乐控制和隐私保护等功能,如实时提醒微信、QQ、飞书等IM类软件,以及日程、闹钟、电话等系统提醒,此外还支持充电提醒、久坐提醒等,当播放音乐时小窗还能够起到控制器的作用 。
当然它也有缺点,以IM类软件为例,只能显示、不能回复,回复得从正面屏幕打开应用才可以操作 。从这个层次来看,副屏还是有局限,不喜欢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副屏很鸡肋 。
性能:骁龙888加持,顶级性能
目前为止,安卓最强的旗舰芯片是骁龙888,小米11 Ultra的定位旗舰天花板,使用这个芯片并不意外,加上满血LPDDR5 3200MHz+UFS 3.1,性能肯定也不会差 。这也是安卓市场目前能拿得出手的最高端的硬件配置 。

小米ultra11参数配置 小米11ultra目前还值得入手吗

文章插图
小米ultra11参数配置 小米11ultra目前还值得入手吗

文章插图
安兔兔改版后,暂时缺乏排名,我们手中的小米11 Ultra跑安兔兔能达到81万分 。可能大家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放在大环境下做个对比吧:
在安兔兔刚改版的时候,我们用其他骁龙888的手机跑新版安兔兔,差不多新版本跑分能比旧版本跑分多8万左右,现在骁龙888的安兔兔跑分,普遍也就在80万分左右,有少数可以跑到85万分 。
Geekbench 5测试,单核1129,多核3661,采用骁龙888的手机大多也是这个成绩 。
就具体的跑分成绩而言,小米11 Ultra算不上很突出,只能说是发挥出骁龙888应该有的水平 。
拍照:首发三星定制GN2,行业内首个全像素全向八核对焦
拍照是小米11 Ultra的重头戏,毕竟发布会都敢称这是手机和相机的拐点之战 。
先说配置吧,后置三摄,分别是:5000万像素超大底定制主摄(三星ISOCELL GN2,以下简称三星GN2)、48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索尼IMX586,128°视野范围)、4800万像素潜望式长焦镜头(索尼IMX586、最远120倍数字变焦) 。
【小米ultra11参数配置 小米11ultra目前还值得入手吗】
小米ultra11参数配置 小米11ultra目前还值得入手吗

文章插图
小米ultra11参数配置 小米11ultra目前还值得入手吗

文章插图
三星GN2在今年2月份的MWC上已经有亮相,传感器的大小接近成年男子大拇指指甲盖,可见这个底有多么夸张 。当时机圈其实已经知道小米11 Ultra会首发三星GN2,这算得上是公开的秘密 。
具体数据方面,三星GN2是1/1.12英寸的超大底,单尺寸像素达到 1.4μm,四合一可达业界最大2.8μm融合超大像素,具备极为出色的感光能力 。
小米ultra11参数配置 小米11ultra目前还值得入手吗

文章插图
小米ultra11参数配置 小米11ultra目前还值得入手吗

文章插图
笔者看来,三星GN2最厉害的一项技术是Dual Pixel Pro(直译双像素增强,小米称其为全像素全向八核对焦) 。具体过程是将每个感光像素竖向分割为两个二极管,每个像素都进行双目对焦,通过进一步将绿色像素斜向分割(目的是对比上下的相位差,作为红、蓝像素左右相位差对比的补充),达到全像素全向八核对焦,这可以增加手机在拍照时对多向纹理的对焦能力,大大提升了对焦的性能 。
Dual Pixel Pro还能与常见的夜景拍摄技术Tetracell(像素四合一)进行结合 。
小米ultra11参数配置 小米11ultra目前还值得入手吗

文章插图
小米ultra11参数配置 小米11ultra目前还值得入手吗

文章插图
Tetracell原理是将每相邻四个像素采用相同的滤色器,在弱光环境下,四个像素可以合成一个大像素,感光度大幅度提升,从而减少噪点 。Dual Pixel Pro下的Tetracell,对焦会好很多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夜景模式成像时间会短很多(同小米10至尊纪念版相比),拍照时手稍微有抖动,也不容易拍糊 。
对于用户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手持拍夜景更加方便,并不是说夜景模式大片就一定要用三脚架或稳定器之类的专业设备把机身固定住才能拍,在Dual Pixel Pro的加持下,手持手机也能够拍出夜景大片 。
就拍照效果来看,很有三星镜头的风格 。不过,偏色这一块在小米11 Ultra身上有点明显 。
小米ultra11参数配置 小米11ultra目前还值得入手吗

文章插图
小米ultra11参数配置 小米11ultra目前还值得入手吗

文章插图
但凡来过重庆的朋友,都知道重庆特色“黄色法拉利”是什么颜色,本应该是一抹纯种的黄,但小米11 Ultra拍摄的照片,深了一个色号,变得“橘里橘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