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二 )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 。“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 。”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 。”(《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 。”(《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1)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
2)“顿”,《说文》:“下首也 。”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 。引申为“止”为“停” 。“踣(bó)”,《说文》:“僵也 。”又,“走”部:“這,僵也 。”“踣”、“這”是一个字 。《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 。”就是“到” 。《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 。“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 。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 。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 。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 。”“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 。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 。”“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 。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1)包孕句 。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
2)“租入”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 。“当其租入”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 。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 。“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 。“孰”,《尔雅·释诂》:“准也 。”
2)“赋”,税;“敛”,征收 。“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 。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
3)“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 。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 。”《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 。”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 。“贤”古写作“臤”,《说文》“臤”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 。”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 。”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 。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 。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 。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征”只是一个方面 。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 。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 。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 。”(《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