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26×45 26×(4×5) 360÷8÷5 360÷(8×5)
=104×5 =26×20 =45÷5 =360÷40
=520 =520 =9 =9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乘法时,三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和除法时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结论 。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学生掌握了知识,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
3、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 。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
1、温故知新 。3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1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1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1、2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1、2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1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 。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
2、运用比较 。当新旧知识技能十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 。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 。例如:教学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计算时,对偶题目:
51600÷700=73……500
往往有一些学生算错为:
51600÷700=73……5
教师便启发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发现错误 。进而说明余下的“5”是被除数的百位上,应该是“500”的道理 。最后教师帮助学生与以前的有余数的除法做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消去相同个数的“0”之后,按以前学过的方法求商和余数,这是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如果有余数,应该在余数后面也添上被消去的“0” 的个数 。当然,这只是指法则的记忆而言,在算理上是完全统一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记住了 。
3、改错练习 。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
其中 ①是针对学生法则中“被除数和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的相同这一关键词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
②是针对学生对余数的位置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
③是针对“补0”有模糊认识提出来的 。这样,既从正面讲清算理,又从反面加深理解,互相配合,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 。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三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再是难题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学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10篇】
推荐阅读
- 025的2表示的意思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2022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 中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中小学数学教学法总结
- 数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数学老师的工作总结10篇
- 房地产疫情工作总结心得感悟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心得感悟
- 如何形成正确的认知 如何正确的认知数学?
- 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2022 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初二数学期末考试总结与反思 初二数学的教学总结与反思
-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有关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七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反思300字 七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