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授课同步教案参考( 五 )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
教学设想: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
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预_检查总结疑惑
听写字词[来源:学科网]
检查词语含义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导入:在我国文学,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采访人员不幸以身殉职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
2、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背景资料
“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_,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_运动展开了 。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_,执政府卫队竟用_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_帝国主义”“_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_ 。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_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
(二)、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
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至此形成板书)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训练重点:理清思路
一、写作缘起(1-2)
二、记念主体(3-5)
三、教训、意义(6-7)
(三)、分析局部思路
关于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的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 。
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4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学_目标
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二、学_重点、难点
1、重点: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2)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_较紧张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此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在一个飞雪的早晨写的,人在困境中,在饥寒中,总会想亲人,想家人,而此时艾青想的却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大堰河 。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
自读问题: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 。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_: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 。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自由发挥 。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 。并让学生说明理由,并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