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二 )


(2) 颜色不少变
(3) 敛赀财以送其行
(4) 亦曷故哉
3、 词类活用现象:
(1) 去今之墓而葬焉
(2)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3) 以大中臣抚吴者
(4) 人皆得以隶使之
(5) 安能屈豪杰之流
(6) 亦以明死生之大
(7) 缇骑按剑而前
(8) 为之声义
(9) 买五人之 而函之
(10) 其疾病而死
(11)以旌其所为
4、 一词多义现象:
(1) 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而又有剪发杜门
发其志士之悲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2) 使: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
寺僧使小童持斧
(3) 以:敛赀财以送其行
以大中丞抚吴者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谈笑以死
人皆得经隶使之
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行鬻梅者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 之:佯狂不知所之者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
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 , 回答13—15题 。
①嗟乎!大阉之乱 ,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四海之大 , 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 素不闻诗书之训 , 激昂大义 , 蹈死不顾 , 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 ,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 ,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
②由是观之 , 则今之高爵显位 , 一旦抵罪 , 或脱身以逃 , 不能容于远近 , 而又有剪发杜门 , 佯狂不知所之者 , 其辱人贱行 , 视五人之死 , 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 赠谥褒美 , 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 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 ,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 以老于户牖之下 , 则尽其天年 , 人皆得以隶使之 , 安能屈豪杰之流 , 扼腕墓道 , 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而为之记 , 亦以明死生之大 ,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选自《五人墓碑记》)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不闻诗书之训 训:教训
B.而又有剪发杜门 杜:关闭
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猝:立即
D.忠义暴于朝廷 暴:显露 , 表彰
14.下列句中“于”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 素不闻诗书之训
D.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15.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大阉之乱时缙绅变志之人与五人“激昂大义 , 蹈死不顾”对比 , 突出五人慷慨勇毅 。
B.“视五人之死 , 轻重固何如哉?”通过这一设问说明五人之死 , 重于泰山 。
C.作者看来 , 修大墓 , 立碑刻名 , 使志士跪拜流泪 , 是百代难得的际遇 , 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
D.选文最后一句 , 揭示了作记的缘由和目的 , 歌颂“五人”的高尚品格 。
答案:
13.A (“训”是“教诲”的意思)
14.D (于:介词 , 向 。其余三项均为介词 , 在 。)
15.C (“比周顺昌还要荣耀”之说无据 。)
《五人墓碑记》测试
一 , 下列各句中 ,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月圆之夜 , 望着远处繁华的霓虹灯 , 侧耳倾听 , 隐约传来的是动人而轻柔的小夜曲 , 抬头仰望 , 满天星斗正闪烁着亮丽的光华: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浪漫啊!
B.人应时时“望天” , 但青年中过多注重“脚下”的人却多起来了;而过分注重“望脚” , 则容易使人目光短浅、意志薄弱 , 一遇事情就经不起风浪 。
C.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们的价值取向有了很大的差异 。有的人选择了新兴 , 而放弃了传统;有的人则固守传统 , 鄙夷新兴事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