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电子版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沪教版五篇(12)


释疑:这一篇报告文学,是作者经过几年的材料积累和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材料极为丰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却能把它组织得井井有条,这得力于作者在安排结构时能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精心而巧妙地安排材料,既具体地再现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况,又根据本文主题的需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一条主线与一条副线交互发展,有机地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历史认识,达到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 。教师:本文写作上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 。“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在24-25自然段中,清算了全上海日本纱厂榨取中国工人血汗的总帐,又清算了带工老板两年来从“芦柴棒”一人身上实际剥削的细帐 。
材料翔实,触目惊心,具有雄辩力 。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1.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
2.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 。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
三、联系旧课,归纳报告文学的主要特点:
问:本文是报告文学,高一时我们还学过哪几篇报告文学?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
报告文学有什么共同特点?
1.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曾经存在和出现过的真人真事或问题 。
2.反映出来的现实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四、布置口头作文,快速构思,当堂完成,点名口述 。(10至15分钟)
有三个题目,任选一题 。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铁证——读《〈包身工〉》
《墨鸭与包身工》
《纱锭的呻吟》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4
《花未眠》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读,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 。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
三、重点提示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 。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 。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
①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
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