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 。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2
《病梅馆记》
教学目标
1.认识龚自珍反对_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
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
3.掌握活用实词及积累相应的实词、虚词 。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诗作想象奇异,奔放豪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热切盼望新兴社会力量出现,一扫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 。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馆记》
二、作家作品
略
三、解题
从题目字面上看,本文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引起读者深思 。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含意隽象 。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欹(qī)蟠(pán)诏(zhào)
鬻(yù)诟(gòu)遏(è)暇(_iá)
2.学生对照原文书_释,疏通文意 。
第1段:剖析产生病梅原因 。
第2段:表明自己病梅的行动和决心 。
第3段:抒写自己辟馆病梅的苦心 。
3.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
4.找出文中所用比喻,进行分析 。
梅花:人才 。
斫其正:对正直人才进行摧残 。
删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压抑 。
夭其稚枝:新生力量被扼杀 。
推荐阅读
- 2022年职业高中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2022年职业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 香菱学诗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 致爸爸的一封信800字作文高中 致爸爸的一封信800字作文
- 作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高中作文表达方式有哪些
- 苏州西交利物浦附属高中好不好 苏州西交利物浦可以参加高考?
- 高中一年级难点语文必修三电子版教案借鉴
- 语文版高中高一语文教案案例
- 高中一年级重点语文课必修教案指南
-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 黄州快哉亭记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