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跳崖离世女子亲友:警方透露4人群聊“约死” 遗书内容相同( 三 )


“先服药 , 再自杀” , 徐世海分析称 , 这就是一起典型的“网络约死”事件 。在他了解的“约死”事件中 , 这种模式非常常见 , “比如有些相约烧炭的人 , 他们也会提前先吃安眠药” , 徐世海说 。
几年前 , “约死群”现象被曝光后 , 多家社交软件都对此进行了严格的监控与整治 。但现在 , “约死群”仍然在社交媒体中活跃 , 只是隐蔽了一些 。
徐世海提供给中国新闻周刊的几张聊天截图显示 , 有“约死群”的群名为“美丽新世界” , 还有的叫做“开心快乐” 。“看群名字 , 都很好 , 看群内容 , 却很可怕” , 他表示 。
其中一名网友在群中表示“你们想好怎么死了没 , 我想烧炭 , 冬天 , 一劳永逸” , 该名网友还称“希望下辈子能生活在一个正常的家庭” 。还有一名网友表示“我今天还给儿子说了 , 把我的骨灰撒了 , 不需要骨灰盒 , 也不需要墓地” 。徐世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这名网友得了重病 。

张家界跳崖离世女子亲友:警方透露4人群聊“约死” 遗书内容相同

文章插图



聊天记录
在这些群中 , 几乎无人对轻生者进行劝阻 。“一起走 , 有要走的吗?有一起的吗?”徐世海说 , 群里人都在交流着彼此的负面情绪 , 非常直白 。
“约死者”互相吸引 。徐世海举例称 , 先是在一些几百人的大群 , 有人开始吐槽和自己的父母或者老师、同学什么发生了矛盾 , 又或是哪次考试考得不理想了 。之后 , 马上会有人跟着一起吐槽 , 慢慢地他们都会联系到一起 , 又组成了一个只有几十人的群 , 共同探讨各种不如意 , 生不如死的这些话题 。再之后 , 就会组成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群 , “这样的群才是真正的‘自杀’群” 。
“‘约死群’持续的时间非常短 , 大家都沟通得差不多了 , 就在这样的小群里边约好时间地点、方式 , 紧接着去实施 。”徐世海说 。
天门山的事件 , 让他回忆起曾经在山西险些发生的一起“约死”事件 。也是约在了当地的一处景区 , 但最终被警方及时制止了 。
“当时大概有四五个人都是成年人 , 男的二十七八岁 , 女的三十多岁 , 因为工作上 , 家庭上 , 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凑到一起 。”
与未成年人不同 , 徐世海感觉到 , 困扰着这些成年人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压力 。因为接触过不少抑郁症患者 , 徐世海认为这些人或许也都受着抑郁症的困扰 。
“一股脑地倾诉、重复地说一些事情” , 徐世海表示 , 群里有的人生活过得非常好 , 但是就是感情方面不好;有些人是身患重症;“还有的是被人骗了 , 成年人寻死的很大比例都是被人骗了” , 徐世海说 。
几年来 , 徐世海伪装成各种各样的身份混入群里 , 他甚至曾扮演过一名“女学生” 。“其中有的人能劝过来 , 劝不过来的 , 没办法了 , 只有去报警寻求警方帮助 。”
徐世海介绍称 , 绝大部分“约死群”里都是未成年人 , 不少群主也只是小孩子 。他曾经帮助过的几十个孩子 , 现在也加入了“劝生”队伍 , “他们已经回归到正常生活里面去了 , 有的已经大学毕业了 , 因为他们已经切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 所以说他们做这个工作做起来反而更好 。”
徐世海还注意到 , 虽然“约死群”中未成年人居多 , 但是在“约死群”里劝死的却多为一些成年人 , “他们不参与自杀 , 把几个群里的人给忽悠没了 , 他又去忽悠其他人 。”
这些劝死者 , 还编撰了一份“自杀教程” 。根据徐世海提供的文件 , 中国新闻周刊看到 , 文档中充斥着各类极端的表述 , 还详细地说明了自杀的实施教程 , 比如原材料的准备、中毒原理、化学制法、辅助药物、预期症状等等 。
“我们自杀是自私的 , 但没有影响和害其他人” , 文档中“劝说”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