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作品读后感600字 鲁迅作品读后感精选大全( 二 )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杯具,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可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 。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仅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 。事与愿违,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剩余人 。
他的路不知从哪里开始,但却明白在哪里结束:一段岁月的冷漠,一个旧制度的腐朽,一个时代的没落 。

鲁迅作品读后感4
他是一个未进学的读书人 。
他是一个剩余的人 。
他是大家的笑柄 。
他就是孔乙己 。
孔乙己,那个被黑暗势力所压倒的一个人,被势利的冷漠人群所嘲笑的人,和他一样同属压迫阶层的成员也嘲笑他 。掌柜的经过笑话他来招揽顾客,连十一、二岁的小孩子都看不起他 。他是一个读过书的小偷,好喝懒做,“品行却比别人都好”,不拖欠钱,并且他很善良,仅有他会给孩子们吃茴香豆 。他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人 。
没有人愿意施舍给他一丝同情,给他一毫关心,给予他一点温暖 。即使是最终被打断了腿后,仍旧被诸多看客笑话,成为笑柄,这就是当时中国人的冷漠、无情 。
他极爱喝酒,就算最终只剩下那四文钱,他也没有用来买饭、买药,还是在明知会被人嘲笑挖苦的情景下,用那手“走来”喝了一碗酒 。那时的他已经惨不忍睹了:“他脸上黑并且瘦,已经不成样貌了;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头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这段外貌描述越发衬托出孔乙己的可怜,而他在熟悉的酒店里却也没有得到解一丝温暖,反而被嘲笑挖苦,雪上加霜 。掌柜的应对这样的孔乙己仍然会笑着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仍然会穷追猛打:“要是不偷,怎样会打断腿?”人们的冷漠,至此,到了极致 。
难怪鲁迅先生当时要选择弃医从文 。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 。他最终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
鲁迅作品读后感5
明白鲁迅先生的人,多少对他的作品有些了解,多少也明白一点儿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想必也该明白孔乙己 。

孔乙己这个名字,出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 。一个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的人物,无疑是可悲的,而故事的背景也就注定了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
从孔乙己出场,整篇小说就带上了些讽刺和杯具色彩,并且越往后,这种讽刺和杯具就越明显 。一部优秀的小说,它的意义和价值是要靠读者细细品出来的 。孔乙己的“悲”也是读者悟出来的——有人初读这篇文章时,是笑出声来的,所以全文必须会有一个“误导”读者的地方 。《孔乙己》中,这个地方已经被提示得很明显了:一个杯具小说中,从头到尾,各行各业人的笑声 。杯具里的笑,显然有那么些不自然,又是那么刺耳,却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
“喝酒的人看着他笑”,“众人哄笑起来”,“也都哄笑起来”,“附和着笑”,“在笑声中走散了”,“笑着对他说”,“便和掌柜都笑了”……从头一向笑到尾,笑声愈响,欢快的气氛就愈浓,孔乙己的悲惨色彩就愈浓重,以至到之后孔乙己自我都无底气了,低声地恳求道“不要取笑” 。
我们不明白孔乙己年轻时的样貌,但至少,他此刻是悲惨的 。在无情的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真正做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且书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也是由于科举,导致孔乙己只重视课本,轻视劳作,甚至是排斥劳作,也滋生了他“好吃懒做”的恶习,于是钱越用越少,小偷小摸的行为越来越多,被人们嘲笑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使他的生活陷入一个死循环,最终困死在这个漩涡里 。我也无法确定究竟是该斥责他,还是同情他 。他的一生是一曲悲歌,只是这首歌,以笑声开始,又闭幕于笑声之中 。“孔乙己总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
回过头,看看悲歌中的笑声 。老板打趣孔乙己时,戳其软肋,以寻求自我的欢乐 。由此,看来这个老板并不高尚 。而围观的群众,也是一个劲地起哄 。在这个势利、冷酷的年代,是不会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宣扬正义的 。他们的良知跟着笑声灰飞烟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