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为什么敢打明朝当时国力如何 丰臣秀吉为什么敢打明朝( 二 )


它并不是主要原因,它对侵朝战争只是起到了推动作用 。要知道,丰臣秀吉从一个足青(小兵)发展成荣获“天下人”称号的关白,肯定具备某些常人不具备的素质,比如分析国家形势上的审时度势、人事安排上的心思缜密、分封大名领地时的顾全大局 。
难道会因为这个问题,把好好的“天下人”逼成疯子吗?
(丰臣秀吉戎装图)
小田原会战以后,天下平定,没仗可打,曾经追随主公东征西讨的武士们,很多也将面临失业并且沦落为浪人,而这种失业率飙升的现象往往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
此外就是功臣和归降大名的封赏问题,也令秀吉十分头疼 。土地有限造成了分封不均,这又引发了新的矛盾 。某些大名怀有领土扩张的鬼胎,准备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企图给安稳的秩序加点“佐料” 。
只有通过对外的战争,才能获取更多的土地 。这才是平息武士领主阶层不满的最有效方法 。而且通过出兵打仗,不仅能够暂缓大量武士失业的窘境,还能借机削弱地方“诸侯”的有生力量 。
(文禄、庆长之役(“万历朝鲜战争”、“壬辰倭乱”),此图为日军与明军交战)
前面讲过,日军在唐军面前显得毫无招架之力,是因为当时两国实力差距甚大 。日本列岛尚未开化,处于前封建时期 。而中国正值封建时代的最鼎盛期 。
此一时,彼一时 。
回到丰臣秀吉所处年代,中国正逢明朝后期,朝政腐败,官员贪污受贿 。维持军队战斗力的军屯制度也因土地兼并的加重而惨遭破坏,大大削弱了其边防力量 。况且,当时的皇帝正是大名鼎鼎的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帝朱翊钧 。
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帝荒废朝政,国力日益衰败 。在长城沿线不得不采取守势,和蒙古瓦剌人求和;在东北,则放任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日益狂妄的领土扩张 。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1620)
明朝的小老弟朝鲜更加文弱可欺,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朝廷内忙着党争,国家内部也不团结 。军队腐败,致使其战斗力低下 。这一点在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初期,仅用一个月时间攻克其京城,驱逐其国王李昖,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
相反,日军已经过长达一个世纪战乱的磨炼,已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优越的战斗素养,当时的日本名将辈出,比如善于水战的九鬼嘉隆,战功卓著的贱岳七本枪(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人),都是出类拔萃的领兵高手 。
更重要的是,由于西方武器的大量传入,日本从传统的冷兵器国家转变为远东能够制造手枪和使用方法的一个特殊国家 。
(李昖插画形象)
丰臣秀吉作为“天下人”,他缺少望族血统,他的出身,仅仅是东海道尾张国的一户贫苦农家 。自从被织田信长接纳后,他平步青云,成为实实在在的“日本国王” 。可以说,他的成功完全是凭他自己争气,而不是因为他的起点高 。
对于注重大义名分的日本,他的出身便是硬伤 。要想担任关白一职,必须是五卿氏(一条、二条、九条、近卫、鹰司)后代才行 。无奈下,秀吉认了仅比他大一岁的近卫前久为义父,并且改姓丰臣,才获得这一殊荣 。
所以说,草根出身的他,要想名正言顺地接手日本,必须依靠武力征服,建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业,最终使自己名垂青史,丰臣家族万世一系 。
(明军出动前,日军进攻示意图)
这场战争没有赢家 。朝鲜半岛因为是战场,生灵涂炭,民生凋敝 。明朝的力量也因征战而进一步削弱,四十多年后被清王朝取代 。而日本的丰臣政权也走向了尽头 。
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暂理国政的五大老和五奉行宣布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征伐 。这场战争不仅以日本的再次惨败而告终,而且原本稳固的丰臣政权开始出现裂痕 。东国大名德川家康抓住了这次机会,于1615年消灭了丰臣氏,开创了著名的江户幕府 。
(德川家康1543-1616,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