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康社会( 二 )


所以,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用经济学的指标讲有两个含义,第一个称之为人均收入,第二个称之为恩格尔系数 。
从人均收入来看,1980年,我们的起点基本上是属于世界上的低收入国家 。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世界称之为“下中等”收入国家 。
第二个含义是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食品性支出,就是“吃”占整个消费支出比重的系数,一般来讲高于60%就认为是绝对贫困 。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吃占60%到50%之间是勉强度日,我们叫温饱;占50%到40%就认为是小康;40%到20%,就认为是富裕 。
什么是小康社会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16项指标,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3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 。其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
鉴此,我们建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共16项指标 。在经济主题方面,有4项指标;在社会主题方面,有7项指标;在环境主题方面,有3项指标;在制度主题方面,有2项指标 。
经济主题 第一项指标:人均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
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7.2%的速度 。根据改革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有关预测,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
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9.7% 。考虑到增长条件的变化,未来20年,GDP增长速度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
但是,保持GDP年均增长7.2%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综合考虑,我们建议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均GDP目标设定为25000元 。
按照汇率法计算,这一水平相当于现在的3000美元左右 。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美元币值变动等因素,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到5000美元之间 。
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1980-2000年,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年均0.94个百分点 。
如果未来20年劳动力仍以这一速度向非农转移,那么,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应达到70%左右 。但是,从近年来的趋势来看,对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似乎不能做如此乐观的预期 。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劳动力非农转移速度较快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大致为1982-1988年) 。这个时期,广大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到劳动密集程度高、对劳动者技能要求比较低的乡镇企业中就业 。
第二个时期是 *** 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大致为1992-1996年) 。这个时期,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空前繁荣,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从事各种低技术的劳动 。
1998年之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基本上保持在50%的水平上 。这说明,近年来经济增长对于劳动力转移的拉动没有结构偏向性,或者说,非农产业就业的增长不快于农业就业的增长 。
【什么是小康社会】 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增长较前一阶段有所放慢;第二,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导致对于低技术劳动需求增长的减缓 。在未来20年的发展中,如果这种增长方式不改变,那么,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将面临极大困难 。
当然,应该注意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走广泛参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有力地促进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 。
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非农就业比重可以达到60%左右 。1890年,美国的人均GDP3396美元(1990年国际美元),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2.7% 。
1870年,英国的人均GDP3263美元,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7.2% 。综上,我们估计,2020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可望达到60%以上 。
第三项指标: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等于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 。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恩格尔系数越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