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为何从7000万迅速增长到4亿,这种爆发式增加是怎么?( 二 )



第三,红薯、玉米、土豆等大产量农作物的传入 。精神条件和政策条件,其实都不是最主要的条件 。人想要活下去,吃喝才是最重要的 。以古代那种粮食产量,想要养活几亿人,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
康熙之前的封建时代,能达到五六千万人,就很不错了 。这是客观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农作物产量就这么点,那个时候又没有伟大的袁隆平老爷子在 。
可是从明朝末年,红薯、玉米、土豆等大量产农作物逐渐引入中国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这些农作物的产量相当大,而且很容易生存,落地就能生仔,而且收获周期也短,是绝佳的果腹之物 。
在生存面前,就先别考虑好不好吃的问题了 。很显然,这些东西味道虽然一般般,但是绝对可以养活大量的百姓 。吃的粮食增加了,人口增加的物质条件也就具备了,又不是养不活,干嘛不多生两个呢?

总结:现代 社会 生仔的要求就更高了 。由于目前咱们处于内卷化达到极致的 社会,所以生一个孩子的条件其实是非常高的 。除了精神条件、政策条件和物质条件以外,还有很多要求 。
比如说教育、医疗、营养、成长等各方面,都让家长们操碎了心 。如果能够把18岁以前,孩子的这一切都给妥善解决了,那肯定会再次迎来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 。
参考资料:《清史稿》
主要是三项措施:取消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其次是大力推广高产作物如红薯、玉米、土豆等,康乾盛世 。


一,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在我国古代,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人头税,即成年男子(人丁、丁男、丁壮)加以课税,称丁税 。此外,丁男多必须服行傜役 。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颁布了著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此诏令使得丁税的数量成为定额,新增加的人口不必再负担丁税 。
这项政策颁布之后,有着“多子多福”思想的中国人开始多生孩子 。
反正在古代养活一个孩子成本很低,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行,长到十几岁就是一个劳动力,可以跟家里挣钱,提高收入,所以许多家庭都开始生孩子,导致清朝人口开始大量增加 。


到了雍正时期,更进一步:“摊丁入亩” 。雍正帝则正式废除丁税,将康熙末年已经固定的丁税数目,分摊入田赋,使得没有田产的人可以不纳税赋 。
也就是说,家有田地多的多缴税,田地少的少交税,没地的不交税 。这些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欢腾了,而那些田地多的地主老财们可哭丧脸了 。
这项举措退出之后,促进了人口的发展,延缓了土地兼并 。因为谁的地多谁就都交税,如此一来 社会 处于一种长期的安定状态,民间矛盾减少 。
二是高产作物的大力推广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红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
为了解决人口的吃饭问题,清朝政府开始大力推广高产作物 。而这些高产作物对土地的要求也不高,即使十分贫瘠之地也可以生长,而且产量很高 。
虽然口感比不上小麦、水稻这些主粮,但起码可以填饱肚子,还要啥自行车?
所以网上有人戏称“康乾盛世”是红薯盛世,是有一定道理的,哈哈哈 。



三长期的和平环境 。清朝建立之后,康乾盛世长达一百多年,人民生活在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之中 。
只有长期的和平环境,人民免于战争动荡之苦,才会让人口缓慢增加 。
长期的和平环境,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男耕女织,生息繁衍,人口才会增加 。
试想,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状态,人口怎么增产呢?

但清朝人口爆炸产生了极其危险的后果 。
由于人口爆炸,迫使人们不得不开垦更多的土地,所以砍伐森林、围湖造田等经常发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
人口的增加,也导致矛盾激化,为了争夺水源、田地,许多村庄将常发生械斗,大多集中在南方,比如土客械斗 。
太平天国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土客械斗,导致矛盾激化,许多太平天国领导人都是客家人,就是这个原因 。
后来的捻军也是因为人口激增的问题导致的 。

所以说,人口一定要于土地和农作物的产出相适应才行,否则会造成极其严重的 社会 问题,导致大动荡,大动乱!
摊丁入亩是核心原因,功在雍正 。其他还有些外部原因 。
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随着明朝中后期海禁的解除,土豆、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的种植 。到清朝时期随着局势的稳定以及对这些高产农作物进行了技术改良,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口粮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