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速度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七篇( 二 )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 这是错误的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数学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
4.理解静摩擦力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 。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 。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 。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
②接触面粗糙 。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 。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 。在通常情况下,μ<1 。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