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600字左右 追风筝的人600字读后感10篇( 三 )



追风筝的人600字读后感3
可惜 , 除了贬低外 , 阿米尔还选择了逃避 。因无法面对哈桑 , 他栽赃哈桑偷了他的钱财和手表 , 而终于导致哈桑离开他的家 。
但他越贬低、越逃避 , 他的歉疚感就越重 。因为这歉疚感不在别处 , 恰恰在他心中 。
所以 , 他最后又回到喀布尔 , 要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救出阿富汗 。
所以 , 当阿塞夫将他打得死去活来时 , 他哈哈大笑 。
这是因为 , 他认为自己是罪人 , 因而渴望被惩罚 。他曾渴望被哈桑惩罚 , 但哈桑只会继续付出 , 而不会表达愤怒 。但他终于在阿塞夫这里得到他渴望已久的惩罚 。于是 , 当肋骨一根接一根被阿塞夫打断时 , 当上唇被打裂 , 其位置和哈桑的兔唇一样时 , 他心里畅快至极 , 并感慨:
我体无完肤 , 但心病已愈 。终于痊愈了 , 我大笑 。
回到巴基斯坦后 , 阿米尔终于令索拉博放下疑虑 , 答应和他去美国 , 而阿米尔说"我保证".
但是 , 当发现困难重重后 , 阿米尔一时忘记了"我保证"这句话 , 想劝索拉博留在巴基斯坦的孤儿院一段时间 , 这时他忘了 , 进入孤儿院后的那段历史是索拉博最不堪回首的日子 。
于是 , 不愿意再重温噩梦的索拉博选择了自杀 。此后 , 尽管被救了回来 , 但他却陷入了奇特的自闭状态 。
命运先使得阿里成为阿米尔父亲的炮灰 , 命运又使得哈桑成了阿米尔的炮灰 , 这双重的罪恶加在一起 , 使得阿米尔终于得以报应 。内疚是他的报应 , 被阿塞夫打成兔唇是他的报应 , 他的妻子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却无法怀孕也是报应 。

现在 , 作为轮回的一部分 , 阿米尔必须去做索拉博的炮灰 , 他必须以哈桑对待他的态度对待索拉博 , 才可能使得索拉博一点点地走出自闭 , 那时才意味着阿米尔的终极获救 。
胡塞尼的这部小说对情感的描绘如此深刻而真切 , 令我不由怀疑 , 这是一部自传 。
这部小说的情感之真实 , 在我读过的小说中 , 我感觉只有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可以媲美 , 而《情人》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自传小说 , 《挪威的森林》则被人怀疑是村上春树的真实经历 。
不过 , 我将《追风筝的人》列为第一流的小说之列 , 不仅仅是因为它具备"情感的真实",也是因为这部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 。
前面提到 , 这部小说的_一个接一个 , 不断冲击读者的心灵 。但用心的读者会发现 , 每一个_出现之前 , 作者都已经用隐喻和暗示的手法 , 预示了这些_的出现 。
并且 , 除了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画外 , 小说的情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 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 又具有鲜明的个人化 , 仔细阅读的时候 , 你可以感到好像一直是在以阿米尔的视角在看待这个世界 。
此外 , 胡塞尼的笔触既细腻 , 又有洞烛人性后而产生的沉混有力感 。
令人惊讶的是 , 这是胡塞尼的_作 。第一部出版的小说便如此优秀 , 胡塞尼是如何做到了这一点?
除了可能是自传的特殊原因外 , 在自序中 , 胡塞尼的一句话还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 。"
据我所知 , 这是第一流的小说家、导演和艺术家的共同特点 。譬如日本动画宫崎俊便说过有同样意思的话:我从来不考虑观众 。
追风筝的人600字读后感4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 , 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 , 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 , 背叛与救赎 , 却给我以震撼 。
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阿富汗有很多儿童 , 但没有童年 。卡勒德·胡赛尼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写出了这样一句话:即使在最黑暗的夜空 , 依然有最璀璨的星星在闪烁 。这片土地因保守的思想令人压抑 , 又因对宗教不移的信仰让人明朗;这片土地因战争令人绝望 , 又因古老的传统让人希冀:这片土地明显的阶级观念令人沉重不堪 , 又因美好、单纯的思想让她的儿女义无反顾地坚守着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这本书一直在传递这样一个思想:珍惜爱 , 珍惜和平 。这本小说让其作者于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 , 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 因为这位拿着美国绿卡的医生 , 原为阿富汗移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