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六大书院的记忆口诀是 六大书院怎么背诵记忆( 二 )


郑玄在崂山康成书院,不仅遍注群经,教书育人 。而且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行为规范 。比如郑玄在崂山注释完了《三礼》之后,为了让学生们感同身受,他还在这里组织学生共同演示古代礼仪,场面非常壮观 。崂山北麓的“演礼村”,就是他当年演习礼仪的地方,千百年来一直传为佳话 。
在崂山康成书院,郑玄还经常带领学生们爬山锻炼体魄 。有一次,他在山上发现了一种叶子很长很长的兰草,并且其韧性也非常好,像捆扎书籍的带子一样 。于是他就将这种草命名为“书带草”,用其捆扎经典 。康成书院村边的山坡、沟壑、山崖处,至今长有一种叶如韭,长过尺,坚韧异常,四季常青的草,因为当年郑玄在此讲学论经时,经常采摘草叶编竹简,当地人便把这种草叫作"康成书带",也叫"书带草" 。唐朝文学家陆龟蒙游康成书院时,对这种草发生浓厚的兴趣,想起了郑康成 。他以草喻人,以人比草,专门为这种草写了一首赋,叫《书带草赋》:彼碧者草,云书带名,先儒既没,后代还生 。有味非甘莫共三山芝校,无香可媚,难将九畹兰争 。叨词林畔种,在经苑中荣 。翠影临波,恐被芙蓉见鄙;贞姿傍砌,愁为芍药相轻 。发叶(一作地)抽英,因天授性 。纷稚圭池上之宅,拂仲蔚门外之轻…… 。萧萧而不计荣枯,漠漠而何干好恶 。金灯照灼,尚惊秦帝之焚;粉蝶留连,真谓羽陵之蠹 。尔乃高推篱菊,瑞许阶蓂;我则惟亲志士,每聚流萤 。岂便离蒿莱于隙地,希杜若遥汀:傥遇翰林主人之一顾,遮长保岁寒于青春 。作者既写了书带草质朴中显示出的高贵品格,又赞誉了郑玄不图权贵、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

传说,郑玄在崂山书院讲学论经时,一天清晨,刚刚开了大门,忽见一个童颜鹤发的老汉走进门来,跪到他的身边,苦苦哀求收他为徒 。一时间,郑玄被老汉的求知欲所感动,便满口答应下来 。从此,老汉在他的教导下,勤学苦练,成为弟子中年纪最大,学业最好的一个 。3年过后,老汉学业期满,临别时,送给郑玄一个用白绸子包扎的小包,作为报答他三年教经之恩 。然后,转身变作一只白毛老狐狸,拉着一溜火线,朝着深山老林跑去了……郑玄看了老汉的变幻后,方才恍然大悟,长长地叹了口气,急忙打开那白绸小包:只见里面包着一粒粉红色、杏核大的药丸 。他手捧药丸,奇怪地左看右瞧,左闻右闻了好一阵,末后,放在嘴边,想伸出舌头舔舔是什么滋味!谁知,刚刚张开嘴巴,那药丸便"呼啦"一闪,从手心蹦进口中,滑进嗓子眼里,钻进肚子里!郑玄只觉一股香喷喷、甜丝丝、凉飓飕的味儿,立即传遍全身!从那天开始,他那弯了多年的腰,又直立起来;昏花多年的双眼,又重新放出了光亮;浓霜尽染般的须、发,由白变黑;虚弱多病的身子,又恢复了青春年少的活力!原来那狐狸老汉送他的粉红色药丸叫"回春丸" 。老人吃一粒便可返老还重30年 。郑立自从吞食了那"回春丸",便返老还了重 。30年后,当那"回春丸"失了效.他也由童变叟,病故了 。
明正德七年(1512年)即墨知县高允中在原郑玄筑庐授徒处,建院宇,聘教授,辟学田,重建“康成书院” 。书院坐北朝南,东西略呈长方形,占地1.2亩,围有院墙,门南向,屋3间,高约5米,宽约12米,南北深约4米,重梁起架,檐下四根木柱撑顶,柱基座为青石鼓形 。木质门窗平开,雕以云图,具有十分完善的墙、梁、栋、枋、斗拱起脊屋顶,在当时可谓宏伟壮观高大的建筑了 。三边墙根,密栽竹、梅、秋菊,清雅幽静 。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来崂山游康成书院后,也对郑玄肃然起敬,写有《不其山》诗:“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 。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
清初,由于康成书院无人经管,渐圮 。
1.书院村康成书院遗址
康成书院遗址,几棵苍松翠柏,几堆残垣断壁,这已经是明朝时重建的遗迹了,郑康成的书院早已是个传说 。
书带草,村人说那东西不神秘,应该就是我们俗称的“绊倒驴”,生长在小路旁,叶子长且宽,非常坚韧,小时候恶作剧,悄悄地把两片叶子系在一起,可以使人摔跟头,但这些年不见了 。这显然与书上说得不符,书上说书带草的绝迹,是因为读书人为讨吉争相采撷毁坏了庄稼,农人忿而以开水毁之,乃至绝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