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师说》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 , 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知:懂得 。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 , 难道 。知:了解、知道 。
10、是故:因此 , 所以 。
11、无:无论、不分 。
12、道之所存 , 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 , 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
13、师道:从师的传统 。即“古之学者必有师” 。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
15、犹且:尚且 。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
17、下:不如,名词作动词 。
18、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耻:以……为耻 。
19、是故圣益圣 , 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 。身:自身、自己 。
21、惑矣: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
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 , 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之:指童子 。习:使……学习 。其:指书 。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
24、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分逗 。
25、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从师 , 有的不从师 。不:通“否” 。
26、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 。遗:丢弃,放弃 。
27、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
28、百工:各种手艺 。
29、相师:拜别人为师 。
30、族:类 。
31、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
32、年相若:年岁相近 。
3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 。足:可,够得上 。盛:高大 。谀:谄媚 。
34、复:恢复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翻译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其的用法】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
3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或作“鄙之” 。
37、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 。其:难道,表反问 。欤:语气词,表感叹 。
38、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常:固定的 。
39、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
40、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
41、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
42、老聃(dān):即老子 , 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 。聃是老子的字 。
43、之徒:这类 。
《师说》赏析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 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 , 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师说》创作背景《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
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 , 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