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
5.黄鳝
过端午不仅仅是吃粽子的时候,也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所以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 。黄鳝由于口感软滑无刺,一直都是淡水水产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是不错的补养品 。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
6.鸭蛋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就是要避五毒,因为传说中的五毒_怪到了端午就会为害人间,这五毒_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这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_怪吓跑,也就是吃五红了,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
7.艾馍馍
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 。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
8.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 。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
9.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
10.面扇子
对于甘肃省民勤县周边来说,在端午节都有吃面扇子的习惯,这里的面扇子主要的原料就是面粉,弄好之后进行蒸制而成的,蒸出来的外观看上去非常像扇子,层数总共有五层,并且表面还有许多的花纹,加上颜色的点缀显得更加漂亮,口感也挺不错的 。
端午为什么要插艾
民谚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因此每至端午之际,老百姓常把插艾叶和菖蒲作为节日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叶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以防蚊虫,辟邪祛病 。还会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艾叶在食用和药用上的好处多的说不完 。
在中国传统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而五月初五,也是道教的地腊日,祭“地腊”风俗,被认为是端午习俗的起源之一,腊,是古代汉族的一种祭祀仪式,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称“五腊日”,“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道教逐渐深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因此五月初五的地腊祭祀活动,融入成为端午节习俗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农历五月是“阴阳争”的一个特殊月份,五月天气渐热, 各种毒虫纷纷出动,在卫生条件不好时疠疫常常发生,出于对入夏以后自然生态与心理生理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古人认为瘟鬼和五毒等不祥因素都是集中在五月初五这一气候转换较为显著的时间出笼的 。
早在北宋时,民间就流行端午画天师符,明清基本上沿袭了这一传统,每到端午节,“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人们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可见,明清时期粘贴天师符咒已经成为端午节的通例,甚至直到现在,江南一带五月刚开始就在厅堂内张贴天师符、钟馗捉鬼图等,直到六月初一才取下 。
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是端午节驱毒的另一种方法 。在端午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光着脚踩踏青草,预防病痛,还要采集艾草,悬挂在门上,这样既能借艾草的香气辟毒,因为艾草煎汤洗浴能治某些皮肤病,而将干艾草点燃后其烟雾可以驱蚊蚋 。除艾草之外,民间还有悬菖蒲的风俗,对于菖蒲的药用功能,道书中说菖蒲是“水草之精英”,并详细介绍了菖蒲的采摘、炮制、服食的方法 。
推荐阅读
- 端午节包粽子过程作文300字 端午节包粽子过程作文
- 各地端午节的风俗活动 端午节的风俗活动及食物
-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及养生要点
- 写一篇关于过端午节的作文 一篇关于过端午节的作文
- 端午节的传统美食作文 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及传统美食
- 女人穿红色鞋子的禁忌
- 关于端午节包粽子的过程作文三百字 关于端午节包粽子的过程作文
- 在学校过端午作文 有关学校端午活动的作文
-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食物
- 2022端午节农历是什么 2022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