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间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
4. 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
5以长方体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通过对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操作和说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判定方法以及基本性质 。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体验公理化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
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
四.教学措施和活动
1. 加强集体备课与个人学习,个人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养成解数学题的习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 。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
3、了解新课程教学基本程序,掌握新课程教学常规策略,立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4、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
5、要深刻理解领悟新教材的立意进行教学,而不要盲目地加深难度 。
五.教学时间大致安排
集合与函数概念 13
基本初等函数 15
函数的应用 8
空间几何体 8
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10
直线与方程 9
圆与方程 9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范文10
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高一数学下册,包括第四章《三角函数》和第五章《平面向量》 。按照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第四章教学需要36个课时(不包含考试与测验的时间);第五章的教学需要22个课时,共计需要58个课时 。本学期有两次月考和五一长假,实际授课时间为18周,按每周6课时计算,数学课时达到110课时左右,时间相当充足 。这为我们数学组全面贯彻“低切入、慢节奏”的教学方针提供了保障,也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又一次极好的机会 。
教学计划:
依据南昌市的高一数学教学进度安排,本学期的期中考试(预计在4月14号至4月17号进行)涵盖的内容为第四章的前9节,由于课时量充足,第10节“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第11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将在上半学期讲授,这样下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30个课时 。
我们备课组经过认真的思索、充分的讨论,将期中考试前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一单元)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3课时
4.2弧度制3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4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4课时
4.5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4课时
复习课(习题课)4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随堂)2课时
(二单元)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7课时
推荐阅读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个人教学计划
-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二年级上册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 高三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高三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5篇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计划 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计划范文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计划范文 数学教师教学计划范文
-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 高二数学教师个人教学计划 高二数学教师教学计划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