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疾病科普小知识有哪些 血液科普小知识( 五 )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64623139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
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 。
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它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有办法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防震减灾” 。为提高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灾损失,在群众中应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 。
现将有关地震和减灾的常识介绍如下:地震发生的原因与分类: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
地震根据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
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塌陷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
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 。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
地震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的有千余次,而七级以上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
地震的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称震源 。
【血液疾病科普小知识有哪些 血液科普小知识】震源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称震中距 。
震源到震中的距离称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又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
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为深源地震 。
细胞 (英文名:cell)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提法是: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 。
一般来说,细菌等绝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即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与高等动物则是多细胞生物 。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两类,但也有人提出应分为三类,即把原属于原核细胞的古核细胞独立出来作为与之并列的一类 。研究细胞的学科称为细胞生物学 。
细胞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 。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 。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 。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 。
科学小知识 冰糕为什么会冒气? 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
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 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 。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 。
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蝉为什么会蜕皮? 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就是蝉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