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故事及其哲理 国学知识小故事( 八 )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 。
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 。秦军屡次挑战 。
廉颇置之不理 。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
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 。”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
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
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 。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 。
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 。”
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 。
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 。”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
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 。
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 。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 。
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 。
关于《弟子规》中文字的小故事: “有余力 则学文”讲的是董遇巧用三余: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
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 。
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讲的是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朝时的文帝,叫做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汉文帝的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 。
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都不懒惰 。有一次母亲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亲,把侍奉母亲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汉文帝服侍母亲的病,总是很殷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
夜间睡的时候,眼睛没有闭好过,衣带没有解开过,没有睡过一个安稳的觉 。对于母亲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服用 。
常言道:久病无孝子 。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亲的身体才好转过来 。
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奉母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