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常识维生素疗法( 七 )


维生素B 复合体包括:泛酸、烟酸、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吡哆醇(维生素B6)和氰钴胺(维生素B12) 。有人也将胆碱、肌醇、对氨基苯酸(对氨基苯甲酸)、肉毒碱、硫辛酸包括在B复合体内 。
维生素的概述及分类 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 。人体有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 。
其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 。酶要产生活性,必须有辅酶参加 。
已知许多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 。因此,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 。
可以认为,维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食物中维生素的含量较少,人体的需要量也不多,但却是绝不可少的物质 。
膳食中如缺乏维生素,就会引起人体代谢紊乱,以致发生维生素缺乏症 。如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夜盲症、干眼病和皮肤干燥;缺乏维生素D可患佝偻病;缺乏维生素B1可得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2可患唇炎、口角炎、舌炎和阴囊炎;缺乏PP可患癞皮病;缺乏维生素B12可患恶性贫血;缺乏维生素C可患坏血病 。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详见下表)有些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某种维生素,经过简单的代谢反应即可转变成维生素,此类物质称为维生素原,例如 β-胡萝卜素能转变为维生素A;7-脱氢胆固醇可转变为维生素D3;但要经许多复杂代谢反应才能成为尼克酸的色氨酸则不能称为维生素原 。
水溶性维生素从肠道吸收后,通过循环到机体需要的组织中,多余的部分大多由尿排出,在体内储存甚少 。脂溶性维生素大部分由胆盐帮助吸收,循淋巴系统到体内各器官 。
体内可储存大量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和D主要储存于肝脏,维生素E主要存于体内脂肪组织,维生素K储存较少 。
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吸收后体内贮存很少,过量的多从尿中排出;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而不易溶于水,可随脂肪为人体吸收并在体内储积,排泄率不高 。分类 名称 发现及别称 来源 (表一) 脂溶性 视黄醇类(维生素A) 由Elmer McCollum和M. Davis在1912年到1914年之间发现 。
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系列视黄醇的衍生物(视黄醇亦被译作维生素A醇、松香油),别称抗干眼病维生素 鱼肝油、绿色蔬菜 水溶性 硫胺(维生素B1) 由卡西米尔?冯克在1912年发现(一说1911年) 。在生物体内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 。
酵母、谷物、肝脏、大豆、肉类 水溶性 核黄素(维生素B2) 由D. T. Smith和E. G. Hendrick在1926年发现 。也被称为维生素G 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水溶性 烟酸(维生素B3) 由Conrad Elvehjem在1937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