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偏方 宝宝退烧的小妙招( 六 )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 , 推动时要有节律 , 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 ,
运太阳100次
位置: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 , 眉后按之凹陷处 。
手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 , 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 , 称运法 。 此法以顺时针运为补 , 逆时针运为泻 。
操作:用中指指端运 , 称运太阳 。 运50~100次 。
功用:开窍、醒神 。
要领:运法宜轻不宜重 , 宜缓不宜急 , 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 , 不带动深层的肌肉组织 。 频率为每分钟80~120次为宜 , 运时向耳廓方向稍用点力 。
清肺经200次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腹 , 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
操作:旋推为补 , 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 称清肺经 , 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 此处选用清肺经 , 推100~300次 。
功用:用清法能清热解表 , 止咳化痰 , 用补法补肺益气 。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 , 推动时要有节律 , 频率大约为每分钟200~300次 。 此处一定要注意推动的方向 , 这与补泻有关 , 补泻弄错了治疗效果可就不一样了 , 因此家长一定要看仔细 。
清天河水200次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 , 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 。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腹 , 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 , 称推天河水 , 或称清天河水 。 推100~200次 。
功用:此穴性温凉平和 , 能清热解表、泄火除烦 , 用于治疗热性病症 , 清热而不伤阴 。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 , 推动时要有节律 , 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 。 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 , 不可反向操作!
退六腑200次
位置:在前臂尺侧(小指侧) , 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腹 , 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 , 称退六腑 。 推100~200次 。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 , 推动时要有节律 , 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 。 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肘到腕 , 不可反向操作!
发烧按五大穴位帮你退烧
发热多是机体正气与外来邪气相搏斗 , 机体免疫力较强的表现 ,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处理 。 但高热(体温在39℃以上者)时 , 人体内环境失衡 , 脏腑功能紊乱 , 特别是小孩 , 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 , 易出现惊厥 , 需要紧急处理 。 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退烧穴位 , 合理使用 , 往往有奇效 。
1.大椎穴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 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 , 总督一身之阳 , 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 。 在大椎穴 , 以三棱针点刺放血 , 加拔火罐效果更好 。 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 , 配合推脊柱 , 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 , 约推100-300次 。
2.十宣穴
即十指尖 , 共10个 。 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 , 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 。 高热时 , 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 出血3~5滴为宜 。
3.曲池、合谷、外关穴
曲肘 , 横纹尽处 , 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 。 合谷俗称“虎口” , 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 。 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 , 既能疏风解表 , 又能清泻阳明 。 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 。 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 是解表退热的要穴 。 用毫针刺这3个穴 , 能降体温 。 也可按摩这3个穴 , 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
4.刮痧疗法是人们常用的民间疗法之一 , 对高热也有奇效 。
可以选用上述穴位进行刮痧 , 也可以选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腋窝、肘窝较大面积处 , 自上而下 , 先轻后重 , 刮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即可 。
上述方法仅适合于应急 , 要想彻底退热 , 关键是针对病因治疗 , 所以病人应该首先去医院 。
退烧的食疗偏方
A:大人发烧 , 多喝牛奶、吃小黄瓜
1、牛奶--优质蛋白质
因为此时会大量消耗体力 , 所以要多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 而牛奶既能满足上述需求 , 又能补充水分 , 可说是退烧饮品的最佳选择!喝冰牛奶不但会使身体变冷 , 更不利于肠胃消化 , 所以必须加热后再喝 。
2、小黄瓜--帮助退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