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跑调竟然是一种病( 二 )


国外着名的研究员珀利兹推测 , 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 , 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 。
正是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响患者的音乐认识 , 而对听力、智力等都没影响 。
刘军说 , 如果珀利兹的推测正确的话 , 那么音乐同语言一样 , 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
而对“失歌症”患者脑扫描发现 , “失歌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 , 这个区域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 。 至于导致“失歌症”的相关基因 , 目前还在研究中 。
4 “失歌症”患者可先 纠正过强表现欲
刘军表明 , 单纯唱歌不好 , 严格地说 , 并不能称为一种病态 , 这需要和自己前后对照相比 , 有的人生下来就对音乐不“敏感” 。 比如马云第一次高考 , 数学只考了1分 , 这没有妨碍他成为“淘宝”的掌门人 。
如果确定患了“失歌症” , 就正确看待病情 , 并积极进行发音训练或者进一步治疗 。 有专家建议 , 可先从纠正患者过强的表现欲开始 。 比方说可以采用将“失歌症”患者的歌曲录下来 , 让他自己听一听的方法 。
“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 随着研究逐渐深入 , 那些不能正常享受音乐的人有可能重新获得音乐带来的乐趣 。
患有“失歌症”的特点
1、这些人拥有正常的听力 , 智力和记忆力 , 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 。 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 , 如果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 , 不和谐的和弦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 , 他们却不觉得难听 。
2、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的唱出一首歌 。 不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 , 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
3、 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 。 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发现 , 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识方面有问题 。 但是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音乐 , 因为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 。
4、在有的失歌者听来 , 音乐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 。 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 , 对大多数患者来说 , 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
“失歌症”影响因素
1、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 。 另外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 。
例如给他们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照片 , 他们分辨不出照片上是同一幢建筑 。 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发育有关 。
2、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脑部进行了扫描 , 目前他们已经发现失歌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 , 这个区域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 。 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 。
【唱歌跑调竟然是一种病】3、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 随着研究逐渐深入那些不能正常享受音乐的人有可能重新获得音乐带来的乐趣 。
“失歌症”治疗方法
1、失歌症患者可以通过初级的发音训练进行音调 , 音色方面的纠正;
2、严重的失歌症患者则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3、可以将“失歌症”患者自己的歌曲录下来 , 然后让他自己听一听 , 以此来调整准度;
4、要大胆的唱出来 , 无论场合不要害羞 , 而且重在坚持 , 否则也不会治好病症;
5、也可以学着从说唱歌曲入手 , 你会慢慢找回自信;然后唱放慢点速度的快歌;再去唱老歌 , 老歌调调简单点;最后 , 去试试矫音设设备进行锻炼 。
如何唱歌不跑调
一、技巧
1.体会胸腔共鸣
微微张开嘴巴. , 放松喉头 , 闭合声门(声带) , 象金鱼吐泡泡一样轻轻地发声..或低低的哼唱 ,  , 体会胸腔的震动.
2.降低喉头的位置
3.打牙关
所谓打牙关 , 就是打开上下大牙齿(槽牙).给口腔共鸣留出空间 , 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 , 看看是否打开了.然后发出一些元音 , 如"a".感觉感觉自己声音的变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