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上的船工号子 船工号子( 二 )


在那个生产力极低的年代,在呼兰河航行并不容易 。从上游往下游走没问题,拐个弯什么的就行了 。但是,从下游往上游走就是逆流,你得逆着水流拉纤维 。这些劳动过程非常辛苦和单调 。你需要高喊这首歌来提振你的精神,否则你会死的 。
劳动号子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劳动节奏,调节呼吸,减轻身体压力而发出的呼喊或呼号 。起初,这些喊声或呼号简单而有节奏,随着演变,它们变成了更完整的曲调 。船夫之歌的曲调时而嘹亮激越,时而婉转低沉 。粗暴,大喊空,真的很刺激;舒缓时,如行云流水般呐喊,奔流千里;当它精致的时候,它让人感到快乐,充满满足感...
呼兰河的特点是速度快,弯道多,滩险,地形复杂,给划船造成了很多困难,也使得船工的数量特别充足 。在不同的河段,不同的水势,船夫要唱不同的歌 。这首原始船夫的歌,是一种哭泣般的呼唤,是真情的宣泄 。句句属实,字字意味深长 。如今,拉纤的行当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这个丰富而悠长,自然而自然的船夫名字,却成了一种淡淡的乡愁,成了一种文化记忆 。
有上了年纪的人说:“拉光纤的船夫一路喊号子,一起干活 。号角声传了十几里!”听着老人的古老故事,我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衣衫褴褛的纤夫拉船的画面:他们双手撑地,弓着背,用紧绷的纤绳拖着货船逆流而上,迈着沉重的脚步大步前行 。呼兰河上运载光纤的拖船,无论白天黑夜,随时待命 。无论风吹雨打还是烈日暴晒,它都要弯腰在满是碎石和碎瓦的沙滩上艰难地行走 。沉重的脚步声,碾碎了一砖一瓦,也碾碎了生存的辛酸与煎熬 。河水的激流,流淌的汗水,青铜背上闪耀的光芒,都在闪耀 。可以说,只要呼兰河的历史还在,河上的歌就唱得越久越好 。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呼兰河上依然络绎不绝的船只来来往往,船夫的号声此起彼伏,搭帐篷、拉纤维、摇橹、撑船,各种号声响彻云霄 。后来航运空和陆路交通极其发达,呼兰河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古代的划船业,划船歌也湮灭了 。会唱船歌的船政专业的都已经去世了,活着的已经很少了 。
绥化文化学者杨说,呼兰河上的船工歌如画,由河上的船工代代相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劳动节奏,反映了船工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情绪,伴随着从船上开始到结束的各种劳动场景 。劳动号子有自己独立的艺术形式 。其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相协调,节奏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它传承了同舟共济、百折不挠的精神,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深深的精神慰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