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爱摩擦这里竟易伤身( 二 )


儿童磨牙与肠道寄生虫
有别于成人磨牙症, 对儿童磨牙的讨论通常会特别提到寄生虫的问题 。 尽管各地区发病率有所不同, 但总体约有30%的10岁龄以下儿童有磨牙的问题[3] 。 由于儿童同时也是肠道寄生虫病的高发人群(发展中国家尤甚), 所以民间可能是因为这二者相似的高发率而将它们联系到了一起 。
实际上不仅仅是民间传言,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观点认为“肠道寄生虫病可能是磨牙致病因素之一”;八十年代有学者提出“肠道寄生虫是磨牙的危险因素”的说法, 并认为如果对蛲虫病加以防治的话, “可能”可以减少磨牙的发生概率 。 尽管这个观点提出已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但与之相关的临床研究并不多 。 检索医学数据库(pubMed), 只找到2篇与这个话题直接相关的对照研究 。
其中一项研究发表于2008年 。 在巴西, 大约有10%-20%的儿童感染有肠道寄生虫 。 巴西科学家们选择了近2个月内没有服用驱虫剂的儿童进行对照研究, 发现磨牙的孩子得肠道寄生虫病的概率与无磨牙症的孩子并无显着差异, 均为30%-40%之间 。
2010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中, 伊朗研究人员对100名幼儿园小朋友进行对照研究 。 结果显示磨牙与不磨牙儿童的“总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无明显差异(22%:16%), 该结果与第一项研究类似;但是磨牙儿童的消化道致病性寄生虫[注]感染率要显着高于无磨牙症的儿童(22%:6%) 。
由于寄生虫研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所以在探讨这个问题时, 如果能有中国儿童的研究数据将更具意义 。 但很可惜, pubMed中未找到直接相关的来自中国的对照研究 。 在中文医学数据库中, 有一项针对儿童磨牙的回顾性研究中提及了寄生虫感染率, 但由于该研究中儿童“近半年内均正规服用驱虫药”, 68例磨牙儿童的寄生虫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因此并不能表明儿童磨牙与寄生虫是否存在相关性, 并且由于缺乏对照, 更无法探究其因果性 。
磨牙即驱虫, 不可取
列举了国内外一些研究资料之后, 我们不妨再来分析一下问题本身:磨牙是否意味着肚子里有蛔虫呢?尽管在两项国外研究中, 儿童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都不低, 但其中仅有一例蛔虫病感染, 而且该儿童并无磨牙症 。 因此“夜里磨牙是因为肚子里有蛔虫”这样的说法是没有得到证实的 。
当然, 可能在民间的说法中, “蛔虫”一词并不仅指蛔虫, 而是代表了所有的肠道寄生虫 。 但上述两项研究对此也并没能给出明确的结论 。
首先, 这两项研究都得出总体寄生虫感染率与磨牙无关, 而伊朗研究得出的“致病性寄生虫可能与磨牙症有关”的结论很有启发性, 不过并不能因此就认为“致病性寄生虫会导致磨牙” 。 加上这项研究没有说明调查对象是否使用驱虫药, 这个细节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使得结果的可靠性下降;其次, 这些研究都仅关注了磨牙与非磨牙人群中的寄生虫感染率, 如果能从肠道寄生虫感染与非感染人群的磨牙症发生率的角度来分析会更全面 。 可见, 想要确切回答这一问题, 恐怕还需要更多、更优质、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
因此, 用磨牙来推测儿童是否感染寄生虫, 甚至指导驱虫药的使用是很不可取的 。 目前, 肠道寄生虫的检验手段成熟准确, 到医院做检查,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更为稳妥 。 至于磨牙症, 如果严重的话会对健康不利, 因此最好也去医院寻求缓解之道 。
虽然依据目前的证据并不能得出“磨牙一定与肠道寄生虫无关”的结论, 但仅凭借磨牙症状就胡乱使用驱虫药物是绝对不可取的 。 肠道寄生虫目前的检验手段已经很成熟准确, 到医院做检查,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更为稳妥 。 如果遇到严重的磨牙问题, 也不妨去医院寻求帮助 。
民间还流传一些检测蛔虫的偏方, 例如说“指甲上有坑就是有蛔虫”, 或者把面部、指甲上的白斑称作“蛔虫斑”, 作为蛔虫检测的依据 。 这些方法并不靠谱, 现代医学也都不支持 。
结语:大家是不是没想到一个磨牙症居然会和寄生虫扯上关系, 实在是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所以说任何毛病都是有其潜在的一些原因的, 所以找到正确的原因, 合理进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上文中给大家介绍的, 相信大家也都有所了解了吧, 平时可以多关注一些这方面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