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山东枣林庄
山东枣林庄是近年来中国移民史专家葛和曹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 。在今山东兖州县北七十里的安丘府村,据明代石碑记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朝孙安的王秋被封为安丘王府庄 。
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地带,兖州州府郊区,是济南南下的交通要道 。元末明初,未受战乱影响,人口较为密集,具备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 。虽然在官方文献中没有发现关于移民的记载,但在安徽省濉溪县的记录中发现,在明朝洪武年间和清朝初期,有人从山东移居到这个县,并表明占全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都是山东移民 。辽宁、吉林等地也称祖籍的很多人,原籍都是山东枣林庄 。清初移民固边移关,可以作为山东枣林庄是明清聚落的旁证 。
6.广东南雄珠玑巷
广东南雄珠玑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迁徙到岭南的集散地,也是珠三角众多姓氏的发源地 。在众多的家谱资料和民间传说中,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史实也大致如此 。
据说,诸暨巷原是北宋开封府的一个巷名 。宋朝南下,南迁的臣民在南雄定居后,为了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就把他们的定居地命名为诸暨巷 。这是东晋以来华侨设县的传统做法 。
当然,作为一个弹丸之地,地域有限,不可能有大量人口进行迁移 。但其地处岭南南部的交通要塞,自然会成为岭南移民最珍惜、印象最深刻的聚集地 。根据曾、陆仙山对族谱、地方志等相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考察,珠玑乡共有移民家庭797户 。因此,珠玑巷成了无数岭南人的精神故乡,也成了他们恋桑和宗族情谊的根 。
7.福建宁化石壁村
宁石壁,原名玉屏,又名石碧,由22个自然村组成 。它位于武夷山脉东麓,福建省的西角,北依江浙,南接两广,依山傍水,中间是一个开阔的平原盆地 。物产丰富,环境优雅,堪称世外桃源,是南迁人生存繁衍的理想之地 。因此,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中原士人逃到这里来避乱 。此后,在西晋永嘉之乱、唐末五代、宋南渡、明清之际,每当中原动荡、社会剧变之时,大量移民涌入石壁,繁衍生息,迁居闽南、闽西、粤东、台湾省、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根据历史、记载和家谱,在延续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曾有106个姓氏在此居住和生活,并向东南沿海扩散,繁衍到海外 。
由于宁化石壁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社会历史剧变的晚唐五代,各路割据势力都鞭长莫及,这里成为相对稳定的世外桃源,聚集了众多北方移民 。据历史统计,晚唐时期宁化人口只有1万多人,南宋时已经达到11万人,其中原住民只有5000多人 。因为高山阻隔,战乱频仍,他们与中原的联系已经中断 。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他们把自己的传统文化、语言和习俗与当地土著的民俗融合在一起,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化,即客家文化,这种文化既有中原古文化的传承,又有差异和创新 。同时也形成了客家民系,并随着后裔的传播而遍布全国 。客家姓氏族谱在记载姓氏起源时,多以搬出宁化石壁的始祖为家族始祖 。因此,福建宁化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摇篮,客家人的圣地 。
8.河北省孝兴地区
河北小兴州是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官方组织移民的另一个地方 。吴朝初年,大将军徐达攻占了元朝的首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 。元朝残余虽退守漠北,但仍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对明朝北方构成极大威胁 。正因如此,从洪武初年到洪武末年,长城之外,东起辽东,西至晋西北、内蒙西部,东西两千多里,南北数百里,都有驻军防守 。同时,为了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的北平地区的社会经济,许多人从燕山山脉(俗称山后)以北的广大地区迁徙到北平附近 。
到了永乐皇帝登基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北平的社会经济,确保北京的安全,从长城以北的27个驻防地抽调了大约15万名士兵守卫北京附近的边境 。同时,我们在良乡、顺义、平谷、大兴、宛平、通州、蓟县、宝坻、香河、遵化、卢龙、武清、冯润、清苑、荣成、新城、安国、徐水、任丘、涞水、霸州等地组织了大规模的强制安置 。涉及张、王、李、刘、梁、孙、崔、邓、杜、魏、邢、徐等数十个姓氏 。
据《元朝历史地理》记载,“兴州,为了防备元朝在漠北的入侵,设置了左、右、中、前、后五个卫所元代兴安县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的军事重镇,但当地百姓仍习惯称之为“小兴州” 。
小兴州是长城古北口外的第一个重镇,又位于北京以南辽东内蒙的交通枢纽,所以成为历次移民的集散地 。由于年代久远,以前移民的后代很难确切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往往把祖先迁徙的聚集地和集散地当作祖先的祖居地 。因此,在河北现有的众多家谱学家中,在追溯其家族渊源时,往往称其为“祖上从小州长大,迁徙到XX地” 。久而久之,小兴州成为河北、内蒙、山东、东北等地众多姓氏的祖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