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中国诗歌的核心是意境艺术? 意象与意境( 二 )


意境一词源于王昌龄 。王昌龄说:“诗有三境界:一是物的境界 。如果你想成为一首山水诗 , 那么张权石云峰的土地是极其美丽的 。神在心中 , 在地上 , 看见心中的地 , 在手掌里 , 然后思考 , 认识地的形象 , 所以是相似的 。第二 , 形势 。烦恼和怨恨都表现在身上 , 然后深思 。第三 , 意境 。张志心里也在想 , 然后他得到了真相 。”
从王昌龄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 意境高于诗歌中的物质情境和情景 。风景是诗歌中的场景 , 情境是诗歌中的情感 。形势自然交融 , 意境就形成了 。这就是刘禹锡所说的“环境生于象外” 。
既然意境是情与象相互交融的产物 , 那么中国诗歌中的环境营造艺术 , 实际上就是情与象如何交融的艺术 。也就是说 , 一首能够成功处理情景关系的诗就是好诗 , 诗中与我们产生共鸣的艺术世界就是意境 。否则 , 诗人虽然写诗 , 却不是没有意境的好诗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 最常用的意境创造模式是触景生情 。
比如李白夜思:我床脚那么亮的一线微光 , 会不会已经有霜了? , 我抬起头来看 , 发现是月光又沉了回去 , 我突然想到了家 。李白看到天上有一轮明月 , 引发了他的思考 , 以至于天上的明月和乡愁构成了诗歌中的意境 。
再比如杜甫的《登高》:在广阔天空的狂风中 , 猿猴呜咽着 , 鸟儿在清澈的湖面和白色的沙滩上飞回家 。一望无际的树木沙沙作响着落叶 , 长江在奔腾中不出所料地翻滚着 。悲凉到李秋色 , 常年漂泊 , 一生在病魔缠身的今天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千辛万苦 , 苦尽甘来 , 白发满发 , 酒杯杯的残端悬空 。
这是一部被称为古今第一首七言诗的作品 。一生悲苦的杜甫 , 面对秋天萧瑟苍茫的景色 , 面对山河落叶的景色 , 不禁感到心酸 , 从而表达了“我来三千里 。现在随着秋天而悲伤 , 随着我百年的悲哀 , 我独自爬上了这个高度“厄运在我的太阳穴上结下了一层苦涩的霜 , 心痛和疲惫是我酒里的一层厚厚的灰尘” 。诗歌给我们一种压抑、苍凉、悲凉的感觉 , 这是杜甫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意境 。
既然有触景生情的感觉 , 那就有移情创造场景的艺术 。诗人写诗之前 , 心中有某种情感 。这种情绪必须找到一个出口 , 所以他把它转移到了某个场景 。这个沾染了诗人情感的场景是一个意象 , 许多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的艺术世界 , 这就是意境 。
比如杜甫的《春望》:国虽破 , 山河长存 , 春来草木复绿 。悲伤的状态下 , 不禁泪如泉涌 , 鸟儿绝色 , 离别的悲痛恨 。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半年多 , 家书难得 , 还有十万金 。惆怅缠绕 , 挠头思索 , 越挠越白的头发 , 几乎不可能插入一根发夹 。
“那里花瓣已落尽似泪 , 孤独的鸟儿已唱出哀愁”是典型的以感同身受创造风景的艺术 。本来花鸟之间是没有感情的 , 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迷茫和迷茫 , 转移到了花鸟身上 。他似乎看到花在哭泣 , 鸟在悲伤 。
更高级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艺术 。情感与场景完美融合 。
比如王维的《竹亭》:我独自倚在近处的竹林里 , 弹着琵琶 , 哼着歌 , 声音太轻 , 除了我的伙伴明月 , 谁都听不见 。
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意境的两种定义 , 基本概括了中国诗歌的意境艺术 。他说意境有“自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自我的境界”是情感的强烈宣泄和暴露 , “自我缺席的境界”是情感的隐秘曲折 , 这基本上是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