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贽“童心理论”的理论内涵
作为晚明泰州学派的后期学派 , 李贽“狂生乖戾”的人格和思想被世人视为“异端” 。他的“童心”“真诚”“童心”理论 , 以及他关注“自然、真情”的思想 , 很大程度上是对心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
在李赞的“童心”理论中 , 文章“童心论”是核心 。可以说 , 这既是李贽哲学思想的核心 , 也是其文学理论的纲领 , 更是李贽人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和宣言 。一般来说 , “童心”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一、“童心”是成人礼、成圣修行的根本 。
在德性修养与实践方面 , 李贽从反对虚伪的角度出发 , 提出了以“童心”为为人、为圣之本的哲学思想 。
在宋明传统社会伦理中 , 童心、真诚和童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含义相反 。“天真无邪”和“真诚”被赋予先验的道德属性 , 具有褒义性质 , 而“童心”一词则是贬义的 。一般认为 , “童心”追求的是人性中的肉欲、酒色等私益 。
李贽对童心羞耻的普遍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 , 认为童心是第一思想的本心 , 是绝对虚假的、不受封建道教影响的真情实感 , 这种童心是成人成圣的根本 。
孟子的“赤子之心”是指仁、义、礼、智四端 , 即悲、羞、恶、敬、是非 。他认为这四种人都是与生俱来的人性 , 这是为人圣洁的基础 , “成人”和“圣人”只是“不失去童心的人” 。李贽讽刺地说:“‘清心’是道之心 , 是性 , 小人知道!”这直接嘲讽了标榜圣人哲学却未能得到其精髓的虚伪道德家 , 抨击了朱成主张“存天理 , 灭人欲”的道家思想 。
关于中国儒家几千年来一直强调的“内圣”问题 , 在李贽看来 ,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要追求的圣人之德 , 在于能否持有一颗“童心” 。在李贽的哲学理论中 , “童心”是做人的根本 , 是成为圣人的根本 。因此 , 李赞认为“真正的大圣人”只是一个从未失去童心的人 。如果失去了童心 , 就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 从而失去了“内圣”的内在基础 , 无法成就圣人的德性 。
第二 , 世界上没有不童真的东西 。
在文学创作方面 , 李贽认为“世界上没有不童真的人” , “童心”是“识字”的必要条件 。“童心”是文学的根基 , 所以文章一定要启发表现“童心” 。李贽认为:“古之圣人 , 不动怒 , 不为之 。做到不怒 , 如兵荒马乱 , 无病呻吟 。”作家只有积累满满的感情 , 不表达不满 , 才能写出好作品 。这种积淀的情感一旦爆发 , 便会心生波澜 , 势必会让世人为之落泪 , 产生非凡的艺术魅力 , 带来强烈的震撼效果 , 从而创作出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 李治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作家” 。
李贽认为自己的语言虽然纯熟 , 但真情实感差 , 所以只是“假东西”“假文章” , 不具备艺术魅力 。在此基础上 , 李贽主张“天下第一文学”的标准是创作是否出于真情实感 , 发自内心 , 不做作不呻吟 , 无论是什么体裁 , 都可以算是“天下第一文学”这一批评理论与传统认为诗歌是正统文学的观点大相径庭 , 提高了《水浒传》《西厢记》等通俗文学的地位 , 并同时明确否定了“文学必在秦汉 , 诗歌必在盛唐”的命题 。
第三 , 文学创作是“以情为本”和“自然之美”
李贽认为 , 真情实感是“情感的、自然的” , 这是一种优秀的文学创作 。事实上 , 它们是“情绪化”的自然结果 , 超出了刻意模仿者的控制范围 。他追求自然之美 , 但反对拘泥于文字与规则之间、过于打磨形式的作品 。这主要是针对明代中后期文坛的文学复古思潮和创作中的模拟氛围 。明代文坛盛行古风 , 作家过分追求诗风和格律的模拟 , 忽视了文艺的情感因素和作家的个性 , 严重抑制了作者气质的发展 , 抹杀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复古风格下的文学创作大多缺乏生活和自由的内在精神 。
推荐阅读
- 黑豆也有雄雌之分 法制黑豆
- 马拉多纳与他的上帝之手 马拉多纳 上帝之手
- 牙医的温柔之微创拔牙 牙医拔牙
- 虎牙直播BLAST:马西西年关将至放飞自我?,速来看看
- 第五人格那个人格最没用?最没用人格甚至还被官方删除![多图]
- 和平精英千禧之恋衣服哪里领?千禧之恋衣服免费获得攻略[多图]
- 我叫MT4阵营系统今日上线:天空之墙vs大地之柱,阵营对抗畅开团![视频][多图]
- 英雄联盟无限火力河流之王被禁用是什么原因?LOL塔姆无限火力bug详解[多图]
- 云上城之歌勇者传说最新技能加点攻略:全职业加点方案一览[多图]
- 一人之下手游红包怎么领?注册组队红包领取攻略[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