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私人图书馆一个放满老物件 个人图书馆( 二 )


收藏10年以上
他用100多种老物件建造了一个农耕文化中心 。
“肚子里有诗书自诩,心中有书满珠玉 。”这是“人庙阅览室”大门一侧牌匾上的文字,字里行间透露着主人对文化的向往 。因为家境贫寒,又是三兄妹中的老大,卢仁苗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辍学打工了 。也许是因为他的求知欲,他比普通人更看重书籍和历史 。
除了满屋子的书,卢仁苗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还收藏了许多古老的历史文物 。“有些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就好好保存;一些村民在建房或搬家时把房子放在一边 。我觉得很遗憾,所以我花了一些钱买了回来 。有些是从别人家里听说的,所以我专程去收 。”
2016年,卢仁苗把这些老物件聚集在一起,投资近10万元,创办了一个小型农耕文化中心 。如今,这个文化中心已经展出了100多件“珍品” 。其中有古代食品加工工具、传统手工造纸生产工具、草鞋编织工具,以及各种不同年代的生活工具,其中最古老的是五六百年前的青石脚盆 。
大部分都是陆仁苗费了好大劲收集的 。他们有的要四处打听,有的要远行,有的重达400多公斤,有的损坏严重,只好花钱请木匠来修 。卢仁苗说,他不知道这些老物件的收藏价值,也不在乎它们有没有价值 。“我只是想把我祖先使用的这些东西整合起来,展示给大家 。因为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智慧和财富 。”
开业不到两年,这个小小的农耕文化中心就迎来并派出了一批批来访的学生 。“大约有五六千人来过这里,尤其是在寒暑假 。”
“这是木筏,可以把米变成米;这是石磨,又把米磨成粉 。”孩子们一到,卢仁苗一边操作一边示范,给他们讲每一项背后的故事 。
每天花这么多精力和时间跑来跑去找书和老物件值得吗?卢仁苗高兴地回答采访人员:“以前空我有很多空闲时间,可以打牌输钱,但现在,我不仅可以帮助别人,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
卢仁苗说,几年后退休时,将是这家书店和农耕文化中心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我可以全心全意地照顾他们 。以后我会不断增加新书和老物件,有条件的时候再扩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