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打小孩日怎么回事 2020年国际不打小孩日( 二 )


提示:家长可以仔细回忆并记录哪些事情一般与自己情绪失控有关,并思考为什么这些事情最容易引起情绪 。这样自组织一段时间后,情绪可能会更加透明可控 。
家庭沟通变成了一场输赢的“无限战争” 。
在家庭争吵中,双方的争吵往往会偏离原本的话题,泛化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甚至是对对方的人身攻击 。争论的目的不再是寻找妥协,而是输赢 。
一个男生曾说:“其实很多时候,我和父母的争论早就跑题了,我也知道没有必要继续争论下去,但每当看到父亲咄咄逼人的姿态,我就会觉得,就算我赔钱,也不能失去动力 。”男孩的父母也觉得,不管客观事实如何,都要让孩子听自己的 。
小贴士:当你发现和孩子的冲突开始偏离原来的事件,你已经情绪激动时,可以先叫暂停 。过一段时间,双方稍微平静后,就可以回到原来的话题,具体情况具体讨论 。
灾难与黑白思维模式
容易被体罚的家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思考和做事上走极端,觉得处理某件事只能有一种观点和一种方式,不能容忍其他可能性 。
例如,当孩子在网络课堂上心不在焉时,一些家长会立即自动将孩子的行为与“没有意志力”、“自我放纵”等极端的定性评价联系起来 。然而,在这种灾难性的、极端的思想控制下,父母内心的焦虑可能会升级几个层次 。
小贴士:当你想发作的时候,提醒自己“事情不一定是我想的那样 。对孩子的行为有没有其他的解读方式?”
我喜欢用愤怒和攻击来表达我的需求 。
许多父母看到孩子不努力学习时,本能地勃然大怒 。但是当我们仔细帮助他们分析愤怒背后的真实情绪时,我们发现真正让他们抓狂的是焦虑和恐惧 。
比如一位妈妈说:“我现在意识到,每次看到儿子不注意,心里真正涌起的是恐惧 。我怕他不好好学习,以后过着苦日子,被人欺负 。”有趣的是,大多数人在焦虑时会本能地通过攻击他人来表达自己 。
小贴士:当你再次生孩子的气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真的是因为孩子的所作所为而生气吗?还是我愤怒的背后另有隐情?”
冲突后不要修复
家庭之间发生矛盾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冲突发生后,家庭不愿意找机会讨论之前发生的事情,修复冲突,并从中成长 。
在一些家庭中,家庭成员会认为是对方的错,认为对方必须先改变,结果可能最终成为一场没有赢家的持久战 。有些家庭习惯性地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故意不谈未解决的矛盾 。因此,这些未解决的情绪总是会在一些刺激点跳出来 。
建议:如果可以的话,请找一个大家都比较放松的时间,积极展开公开对话,让家人和自己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用担心被评价 。请注意,伸出橄榄枝并不意味着你就是“肇事者”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67214307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