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简史( 二 )


3.哲学和宗教
宗教也与生活有关 。每一种主要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 。事实上 , 每一种主要宗教都是一种哲学加上某种上层建筑 , 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 。
用这种方式来定义宗教这个词的含义 , 其实和一般的用法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按照这个意思来理解的话 , 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不能算是一种宗教 。人们习惯说中国有三大宗教:儒教、道教和佛教 。我们已经看到 , 儒家不是宗教 。至于道教 , 是哲学流派;道教是宗教 , 两者是有区别的 。道教不仅与道教不同 , 甚至与之相反 。道教教人自然 , 道教教人反自然 。比如 , 按照老庄的说法 , 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 人应该平静地遵循这个自然的过程 。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则和方法 , 这显然是违背自然的 。道教具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对中国科学史感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家著作中找到很多信息 。
佛教作为一种哲学不同于佛教作为一种宗教 。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教比对佛教更感兴趣 。在中国 , 僧侣和道士参加葬礼是非常常见的 。即使中国人信仰宗教 , 他们也是有哲理的 。
【中国哲学简史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简史】现在很多西方人都知道 , 和其他人相比 , 中国人一直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比如巴德教授有一篇文章叫《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 , 里面说:“中国人不把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最重要、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式的、有组织的宗教) 。......这一切自然表明 , 中国文化与大多数其他主要文化有着根本而重要的区别 , 后者以寺院和僧侣为主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但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越这个世界的追求 , 如果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之一 , 为什么实际上大多数民族都把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视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呢?如果这种追求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 , 为什么中国人是个例外?如果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 , 而不是宗教 ,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没有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意识?
高于道德价值观的价值观可以称为“超道德”价值观 。爱是一种道德价值;对上帝的爱是超级道德价值 。有些人倾向于称超级道德价值观为宗教价值观 。但在我看来 , 这种价值并不局限于宗教 , 除非这里的宗教含义与前面提到的不同 。比如 , 爱上帝在基督教中是一种宗教价值 , 但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却不是宗教价值 , 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其实就是宇宙 。严格来说 , 基督徒对上帝的爱其实并不是不道德的 。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个性 , 所以对上帝的爱可以和对父亲的爱相提并论 , 这是一种道德价值 。所以说基督教对上帝的爱是一种超级的道德价值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是准超道德价值 。而斯宾诺莎哲学中的上帝之爱 , 真的是超越了道德价值 。
对于以上问题 , 我想回答的是 , 追求超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之一 , 中国人也不例外 。他们不太关心宗教 , 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 。他们不是宗教的 , 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 。在哲学上 , 他们满足了自己对超越的追求 。他们也表达和欣赏哲学中的超级道德价值观 , 他们通过按照哲学生活来体验这些超级道德价值观 。
4、哲学的功能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 , 它的作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指实际的或实践的信息) , 而是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越世俗世界的境界 , 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老子说:“学问越来越差 , 道越来越差 。”先不说这个盈亏差 , 我不完全同意老子的说法 。现在引用 , 只是说明中国哲学传统中的学与道是有区别的 。学习的目的是我所说的增长积极的知识 , 而成为道的目的是我所说的提升心灵的境界 。哲学属于道的范畴 。
哲学 , 尤其是形而上学的作用 , 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 。当代西方哲学的维也纳学派也发挥了这一观点 , 但角度不同 , 目的不同 。我不同意这个学派所说的:哲学的作用只是澄清观念;玄学的本质只是一首概念诗 。不仅如此 , 从他们的辩论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 , 哲学 , 尤其是形而上学 , 如果试图提供实用信息 , 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