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四十岁称什么之年 女子四十岁雅称( 二 )


“花信”是指花期 , 女子到了24岁 , 古人赋予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一个美丽的称谓——花信年华 , 泛指女性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宋代范成大在《元夕后连阴》中也有“谁能腰鼓催花信 , 快打扬州百面雷”的叙述 。
而男性到了20岁就来到“弱冠”之年 。古时男子二十结发加冠 , 体且未壮 , 谓之“弱冠” 。行冠礼 , 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 。在家族的见证下 , 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由指定贵宾加冠 , 以示成年 。由于这个年龄的男子体格尚未强壮 , 所以又称“弱冠” 。仪式之后 , 人生就开始全新的出发 。
“知非之年”已豁达
“吾十有五 , 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孔子在《论语》中就将30岁定义为“而立”之年 , 从此30岁也成为中国人在社会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告别青年期 , 来到中年期 , 更多的是成熟与历练 。
《礼记·内则》云:三十而有室 , 始理男事 。“始室”也指30岁 。但是古代男性成家立业比较早 , 他们往往十五六岁可婚娶 , 20多岁生儿育女 , 40多岁就儿孙满堂 。而今天与古时却不相同 , 不少年轻人往往读完大学、步入社会没几年 , 就将满30岁 , 尚未成家立业 , 仍在为理想而打拼 , 离真正的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
进入40岁 , 就来到不惑之年 。《论语》中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 。不惑 , 就是不迷惑、不糊涂 , 到了这个年龄 , 人生中经历了许多事 , 也想通了许多事 , 不会像青年时期那样困惑了 。按《礼记》的说法“四十曰强仕” , 40岁被冠以“强仕之年”之名 。到了这个岁数 , 不像年轻时那么浮躁 , 更能控制情绪的变化 , 遇事能明辨不疑 。
《礼记》云:“五十曰艾 , 六十曰耆 。”人之五六十岁 , 谓之“耆艾” , 50岁便是到了“及艾”的年龄 , 发白如艾 。《论语》中称之为“知天命” , 即“五十而知天命” 。
说起“知天命” , 有人会误认为是听天由命的意思 , 其实这个年龄对荣辱得失已淡然 , 知晓理想实现之艰难 , 做事情不再苛求结果 。《周易》以五十根蓍草演算占卜的 ***  , 视50岁为“大衍之年” , 《淮南子》认为“年五十 , 而知四十九年非” , 说明此年龄为“知非之年” 。年过半百 , 也是从中年步入老年的过渡期 , 人生到了更为成熟豁达的年龄 。
天增岁月人增寿
人的一生 , 人们总是留恋青春岁月的美好年华 , 而将变老看作垂暮与孤独 。古人告诉我们 , 天增岁月人增寿 , 总有智慧在心头 , 当下就是更好的年华 。
“六十曰耆 , 七十曰老” , 人之六七十岁有“耆老”之说 。60岁又称“耳顺”:耳闻其言 , 而知其微旨 。古代用干支纪年 , 以天干与地支依次错综搭配 , 60年周而复始 , 故也以“花甲”指60岁 。唐代赵牧《对酒》诗云:“手挼六十花甲子 , 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时年过六十便可在乡邑里拄拐杖 , 也称60岁为“杖乡” 。
“人生七十古来稀” , 杜甫将70岁谓之“古稀” 。对于70岁 , 还有两种说法 , 一谓“致事之年” 。致事 , 上报施政情况 , 也指辞官 。《礼记·曲礼上》云:“大夫七十而致事 。”二谓“悬车之年” 。悬车 , 古人一般至70岁辞官家居 , 废车不用 。《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中记载:“诏曰:‘闾以悬车之年 , 方求衣锦 , 知进忘退 , 有尘谦德;可降号平北将军 。’”草书喜字似七十七 , 故“喜寿”特代指77岁 。
八十岁至九十岁为“耄耋” 。曹操在《对酒歌》中写道:“人耄耋 , 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在古代 , 年过八十就被允许撑着拐杖入朝 。《礼记·王制》记载:“五十杖于家 , 六十杖于乡 , 七十杖于国 , 八十杖于朝 。”男子80岁又可称作“杖朝之年” 。
因“米”字拆开 , 其上下各是八 , 中间是十 , 可读成八十八 , 故88岁又称“米寿” 。《尔雅·释诂》曰:“鲐背 , 寿也 。”90岁又有“鲐背”之称 , 泛指长寿老人 。99岁也称作“白寿” , “白”为“百”缺一 , 人之九十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