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法的区分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
如: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 。(只写侧面一面)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 。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
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
总 结: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
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二、范畴区分
渲染、烘托、衬托属于写作手法,而对比既属于写作手法,也属于修辞手法 。
附2: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 。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
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 。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
3.从笔墨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
在分析记叙性作品中,经常会遇到伏笔和铺垫,如何区别开伏笔与铺垫呢?
所谓伏笔,就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1)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的种类:
推荐阅读
- 迎接三月份的说说文案大全
- Fridge是什么意思英语翻译 fridge的意思
- 一骨碌的拼音 骨碌的拼音
- 怀孕的人梦见煮燕麦粥
- 水门汀是什么意思 水门汀
- td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怎么理解网络语td的意思
- 嘉和佳哪个字寓意更好 嘉乐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 通货膨胀的拼音 胀的拼音
- 庄启明日记中的小马是谁
- 唇纹去除更好的 *** 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