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地震课文 常识地震( 二 )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 。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的为深源地震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的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
全球地震分布区,1963年–1998年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 全球板块运动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 中国地震火山带分布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编辑本段地震图片 地震后,埋在废墟中的人编辑本段规模 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就越大.目前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1日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者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的发电厂40年的发电量.这次汶川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100万千瓦的发电厂2年的发电量. 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相隔二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1000 (~ 32 * 32)倍. 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据美国地质调查所,里氏规模竟达9.5.地震烈度 中国百年大地震一览图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是相同的;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