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史简介 洛阳历史( 三 )


隋开皇元年(581年) , 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次年 , 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 , 废行台 , 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 , 于金墉城别置总监 。大业元年(605年) , 隋炀帝迁都洛阳 , 在东周王城以东 , 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 , 新建洛阳城 。同年 , 改洛州(东魏改司州置)为豫州 , 三年又改河南郡 , 十四年复置洛州 , 辖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巩、宜阳、寿安、陆浑、伊阙、兴泰、嵩阳、阳城等18县 。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 , 称东都 。武德四年(621年) , 置洛州总管府 , 辖洛州、郑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鲁州等九州 , 洛州辖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巩、阳城、嵩阳、陆浑、伊阙等9县 。贞观元年(627年) , 分全国为十道 , 洛阳属河南道 。显庆二年(657年)置东都 。开元元年(713年) , 改洛州为河南府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 于洛阳置都畿道 。天宝年间 , 改东都为东京 。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 。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始 , 改东都为神都 , 对都城进行扩建 , 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 。武则天称帝后 , 改国号为周 , 定都洛阳 , 以更大的规模开凿龙门石窟 , 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 。武则天还令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 , 大规模整修白马寺 。唐代 , 中国佛教臻于鼎盛 , 佛教史上势力更大、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教派禅宗在洛阳形成 。唐玄宗长期居洛 , 曾敕令大修中岳庙 , 并赐风穴寺(在今汝州)内佛塔名“七祖塔” 。
唐天祐四年(907年) , 唐室亡祚 , 其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 , 史称五代 。其中 , 后梁、后唐、后晋均曾都洛阳 , 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 。这一时期洛阳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
宋以洛阳为西京 , 置河南府 。朝廷设“国子监”于洛阳 , 名臣遗老和文人学士多会于此 , 赵普、吕蒙正、富弼、文彦博、欧阳修都曾居住洛阳 。理学家程氏兄弟、邵雍等 , 在洛阳著书讲学 。司马光在洛阳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
金代定洛阳为中京 , 改河南府曰金昌府 , 并河南县入洛阳县 。时因洛阳旧城毁弃 , 便在隋唐城东北角另筑新城 , 周围不足9里 , 即今日老城之前身 , 它仅是隋唐洛阳城的一小部分而已 。
自元代始 , 洛阳不复为京 , 降为河南府治 。明代河南府辖洛阳、偃师、巩县、孟津、登封、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 , 又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 。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 。
民国元年(1912年) , 民国建立 , 废河南府 , 设河洛道 , 道尹公署驻洛阳 , 辖洛阳、偃师等19县 。民国9年(1920年) , 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 , 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 。民国12年(1923年) , 河南省长公署适于洛阳 , 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民国21年(1932年) , 日军进攻上海 ,  ****** 定洛阳为行都 , 并一度迁洛办公 。“七七事变”后 , 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 , 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 ,  *** 之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 。民国27年(1939年)秋 , 河南省 *** 再次迁洛 , 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
1948年 , 洛阳解放 , 洛阳市人民民主 *** 成立 , 析洛阳县城区为市 , 与洛阳县并置 。次年12月 , 洛阳市人民民主 *** 改称洛阳市人民 ***。1954年 , 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 。次年 , 洛阳县撤销 , 一部分并入洛阳市 , 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宜阳等县 。1956年 , 相继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 , 次年成立瀍河区 。1982年 , 经国务院批准 , 新成立吉利区 。1983年 , 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 。1986年 , 洛阳地区撤销 , 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亦改属洛阳市 。1993年 , 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 , 经国务院批准 , 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 辖8个乡镇 , 1个办事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