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1500字 《儒林外史》读后感10篇( 三 )


无论你是文士豪杰、酸儒奸佞 , 还是风流才子、绝代佳人 , 无论是王冕归最终隐山林、范进最终考中举人、还有守财奴的严监生 , 在书结尾都逃不过黄土盖顶、往事散尽的结局 。这样相同的终局 , 让我们不禁怀疑平生所坚持的信念 , 认定的真理 , 遵循的规矩又有何意义哪?我们的一生如何行事又有何区别哪?
在怀疑中 , 书中的人生岁月如江河将我淹没 , 浮游在时光长河 , 书中一幕幕的过往在眼前浮现 。来到时间长河的终点 , 回望过去种种 , 对这变换的岁月又有了新的理解 。这样的生活真的没有区别吗?但是如若没有迟先生对贤人吴泰伯的感念 , 如何会有泰伯祠?又如何会有同代才俊对贤人的传承?盖宽又去哪里想起迟先生、虞博士一代文人的风骨!想来区别还是有的 。
将自己置于时间长河来思索自己所作所为 , 会发现人的一生不可能独立存在 , 我们所作所为都将产生影响 , 而这些影响便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为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深思熟虑 , 预见它的每一种可能 , 不再去思索虚无缥缈的意义感 , 然后好好选择 , 毕竟选择无好坏 , 结果却有天差地别 。
“都说时尚是一种轮回 , 其实文学也是一种轮回 , 我们现在感叹依赖于微博、朋友圈里精美的感言 , 如今想来也不过是前人玩剩下的而已 。不如我们就拿前人的选择和最后结果当做我们行事参照 , 尽力做好自己当下的每一个决定 。”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7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成名之作 。全文主要讲了对科举制度的严厉批判 。作者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扭曲、腐蚀文人灵魂的罪恶 , 并用许多事例来证明了这一观点 。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写王冕的那一章 。主要写了:王冕到隔壁秦家去放牛 , 还带了几本书去看 , 一阵大雨过后 , 湖中的荷花甚是好看 , 于是他开始画荷花;一开始画得并不好 , 最后越画越好 , 最后以画荷花为生 , 奉养母亲 。王冕坚持不懈使我大受启发 , 使我想到了上学期所学的一篇课文 , 名叫《滴水穿石的启示》 , 讲了水滴以持之以恒 , 坚持不懈的精神滴穿了石头 。它给予咱们的启示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 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 就一定能实现咱们美好的理想 。我在生活中也要有这种坚持不懈 , 持之以恒的精神 , 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 即使它在别人眼里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 我也要努力做好它 。
《儒林外史》是一部激励人上进和批判科举制度的好书 , 它能让人看到书中现实生活中的邪恶 , 深刻批判了与科举制度互为表里的封建道德、封建礼教 。它是一部章回体的白话小说 , 使人看到地当官者的心灵险恶 , 以及了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剧命运 。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8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 , 以“讽刺”为主感 , 表现 , 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 , 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 , 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 , 礼教和腐败事态 。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
既然写读后感 , 就必写作者经历 , 以之结合 , 才可感而写 。作者吴敬梓 , 一个厌恶世俗 , 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 , 身在官场的他 , 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 , 多少纠葛 , 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 , 此书以故事的形式 , 塑造鲜活人物 , 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 。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 , 犀利却直白 , 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 , 可见此书的成功 。
读儒史 , 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 , 吃人 , 害人 。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 。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 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 , 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 ,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 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 。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 , 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