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 名著《儒林外史》读后感( 二 )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 。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 。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 。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 。这本就是一个浪费 。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 。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
名著《儒林外史》读后感篇4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 。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 。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 。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 。”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变成了“体面的相貌”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

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 。比如像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 。
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 。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
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 。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
名著《儒林外史》读后感篇5
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的书,作者吴敬梓 。吴敬梓以其幽默 辛辣 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
书中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浙江诸暨人,七岁失去了父亲,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为人做点针线挣点小钱和自己为邻居秦老汉放牛维持生计 。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他,终因家里贫穷,而不能上学,于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想方设法偷偷地跑去学堂站在窗外听课,还用自己放牛积攒的一点小钱买来书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河里鲜艳的荷花正盛开着,好学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种突发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笔画出来,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点小钱,不买书了,只买一些铅粉之类的物品,开始学画荷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长了,他把荷花画了千百遍,他不仅画得像了,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特有的高贵品质画了出来,人们见他画得好,许多有钱的人家,纷纷地到他那里买画,连知县都欣赏他画的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他的画卖得好,他的家境也渐渐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