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七篇( 四 )


3、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 。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5
[课标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分析如下 。
地理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 。通过教材“活动”,结合图3.6,了解洋流模式的形成 。通过阅读图3.5,结合读图思考题,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
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 。接着给出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
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先结合图3.6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简单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 。接着,结合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
洋流的形成和分布,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并联系第二单元全球风带的分布,边讲解、边画图,简单推导全球洋流的形成过程,最后以图形为基础,概括、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
[学情分析]
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 。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针对这一事实,在设计时应让学生充分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
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 。可选取“鸭子舰队”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不知该如何下手、如何表述,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 。
[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标、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
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初步分析说明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模式图;
2.根据给出的学法指导,分析、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 。培养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维 。
[教学重点]
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洋流的性质分类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
[教学难点]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归纳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事发地点在北太平洋中部海域,“鸭子舰队”怎么“入侵”夏威夷、阿拉斯加、白令海峡,甚至大西洋海域的加拿大、美国的东海岸、英国等?引出矛盾 。)
【生】 洋流
【师】 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第三章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
(设疑导入,激发兴趣,引出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 。)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57页,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请同学们结合学案的提示,阅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洋流的概念、洋流的分类以及海水运动的动力 。阅读完可以举手回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