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字旁和四点底的字和什么有关 四点底的字和什么有关( 三 )


第二部分开篇汉隶与曹全碑,从简书到摩崖都让学生有所涉略,而后回归正题讲解曹全碑,从笔画再到偏旁很详细,而图例说明也很值得称赞,左边单字拓片,右边米字格书写,从占格到运笔过程都呈现的非常清晰明了 。对应繁体字在右下角也有标注 。整体课程内容交代特别清晰,内容也非常简练,且通俗易懂 。
人民出版社《书法练习指导》中草书赏析也详细的介绍了草书、章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今草、以及狂草 。包括对应的古今汉字楷草变化 。同时这本教材也是唯一讲解了印章演变和篆刻学习的 。
(二)书法史 。尤其是针对初中学生,教材编写中更加应该注意书法史的加入,在内容循序渐进的同时,书法史不仅仅是书法小常识 。比如,从夏商周的甲骨文、大篆一直到明清时期行草、篆刻 。每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及所在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每一种字体的出现并不是偶然,作者的地位、生平、性格等也决定了这个字帖的出现方式 。我在上课的时候会把这些给学生串讲起来,比如颜真卿的工作性质,工作职位,性格,对应颜体的 ***,“宛如双手插肩站在田间的男子汉”,都是具有一定关联的 。
人民出版社《书法练习指导》对书法史这一块就编写的很好,在自读部分叙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分别从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做了简明的阐述,紧接着用隶书的演变和介绍端庄典雅隶书的笔法、结体、章法、墨法之美,在正文学习过程中分别介绍了《简牍》、《石门颂》、《五凤二年刻石》、《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和清代隶书,在这个时候学生在学习曹全碑的过程,就可以准确的做出对比来强化理解和记忆 。
(三)教学形式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学校书法课程都是由语文教师负责,并没有***的书法教师进行教学指导 。通过学生反馈,书法课程都只是在固定时间段上课仅此而已,那么书法教材如果可以配套视频教学,尤其是毛笔书写示范,将会更加准确 。书法教材的存在更多的是配合教师教学,语文教师的专项并不是书法,除楷书外的其他字体,并没有深入学习行草、篆隶、篆刻、书法史 。只是依靠教材中所提及的书面知识再教授学生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
五、总结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 。其实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书法教材的定义同样不一定要完全局限于装订成册,完全按照纲要编写的才可以使用 。碑刻原石、碑刻拓片、馆藏展览、书法视频、书画展等完全是可以用来书法学习的 。
我自己做过尝试,在学生学习软笔书法有一定基础的时候,带着学生认识碑刻,认识拓片,通过石膏板,木板来代替石刻,然后学生实际体会书写、摩刻、拓制,从而感受我们碑刻字帖的由来 。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就是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单纯的书法教材其实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大纲理清思路的问题 。而且本文所提到青少年书法教材是针对校内教学使用 。教学体制与所在地区教育观念不同也直接影响了书法教材的区别化 。河南和山东作为传统的书法大省不仅仅是在成人书法教育、展览上有很多优势,单从青少年书法教材编写也足以看出其重视程度 。
但是更多的书法学习是学生们在校外培训机构完成,以上海为例:在五年级和九年级毕业考试中全部提出硬笔、软笔考试,但是重视程度却几乎没有,这就导致家长只能将学生送出学校选择校外机构学习 。而校外书法培训则是鱼龙混杂,基本三大区域,田楷和速成、传统字帖学习、机构老师书写 。这个时候从师资力量到书法教材则变得无法把控,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家长的选择是漫无目的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更是窘态百出,我自身碰到学了3年书法的学生,一问三不知,只知道自己学的是楷书,作者,字帖名字,都不清楚,从握笔到用笔习气很重,完全是上一个老师的书写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强调,除教材之外师资的问题 。
校外培训同样面临青少年的学习问题,同样面临如何选择书法教材 。如何让学生准确的学习书法、正确的学习书法都同样面临着考验 。
就教材本身而言,首先要做到准确无误,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传统的经典字帖很多,怎样选择,哪种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时间适合安排什么难度的书法课程,以及书写材料工具,都值得我们深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