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经典案例 信息茧房( 五 )


标签会植入到心智中,无形中渗透自身要往哪个圈子发展、学习什么类型的内容等;这很容易造成“信息偏食”,它会局限的将自我定位 。
有人说聚焦不好吗?正确的聚焦在我看来先有中长期目标,如结合3年-5年规划再看当下 。
之一方面,人与标签唯一不同在于前者是动态发展后者是静态呈现;今年认为对的,明年可能就会失效 。
标签是手段,假设自身认为某个标签在短时间能够让自己有个质的提高,或通过此力量能带来外界优势,反之是不错的选择 。
第二方面,即使通过标签或圈子渗透到某个领域中,自身也需要对领域的知识有全面的认知,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受社交媒体下“群体性孤独”的影响几率会不断减少 。
那么,对于多元化信息的获取和构建“多元化”的圈子,都是摆脱信息茧房必要的手段,我近些年一直这样才能横跨不同的领域 。
3. 多看多听多动手这句话的具体意思为“尽可能删掉自己历史浏览痕迹”,遇到喜欢的内容把它立马记录下来或转存在收藏中;这可确保自己看到的内容不是经过刻意被推荐,而是相对随机的 。
此 *** 好处是可以非常立竿见影的起效,坏处是你始终还很难完全避免掉“被种草”,那怎么办呢?
多动手去各种平台获取信息,并非“多动手点赞”;这样可以避免单个平台的误导;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我有阅读习惯,所以经常通过RSS(信息聚合)阅读完当天所有新闻 。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当自身做到多渠道、全方位的获取随机性的信息时,信息茧房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自然就会不攻自破 。
总而言之,它仍然是可被破解和避免的,主要是积极主动行动起来,放弃固有习惯,这可能会让自身逃离舒适区,变得不那么愉快;我想,比起收益这点付出还算值得 。
五、总结一下最厉害的并不是所谓平台方“算力”或“数据”有多牛,而是人;不信你想想,平台的技术会磨灭我们看世界的好奇心吗?
并不会,平台多元的分发口径,没有成为“茧”,反而织了一张“网”;而让自身看到的信息能成为茧房,或许这件事只有自己能办到,不是吗?
#专栏作家#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