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片 ***
(一)系统观察
阅片时切忌无顺序的乱观察或只注意醒目病变,应养成系统观察的习惯,按一定顺序进行,防止遗漏病变 。例如观察骨骼系统照片,应依次为骨组织、周围软组织和邻近关节组织;进而观察骨组织时,应依次为骨干、干骺端和骨骺;而且每个部位又依次观察骨髓腔、骨皮质和骨膜等 。又如CT图像是断层图像,所以要了解某一器官的全部情况,则需一组连续系列多幅图像,常为10幅乃至几十幅,需仔细观察每一幅图像,然后通过思维而构成某一器官或结构的立体图像 。
(二)对比观察
同一张片内,采用对比观察易于发现病变,如胸部照片,常采用左右对比,上下对比,这样容易发现病变 。有时人体对称部位的某一侧发生伤病,只有一侧照片,难于判断有无异常,遇此情况应照对侧照片对比,例如判断小儿肘关节有无骨骺分离常需两侧对比 。
(三)前后观察
两次以上照片采用前后对比观察,不仅利于发现病变,还能动态观察确定病变性质,判断治疗效果等 。
第二节 CT图像阅片步骤和 ***
CT图像的形成同普通X线片图像的形成一样,是依据器官和结构间或正常与异常组织间密度上的差别 。因此阐述普通X线片图像时密度的概念也适用于CT图像,观察与分析 *** 也类同 。例如密度高的影像称为高密度影,反之为低密度影 。但是CT图像是利用组织间的密度差经计算机计算出的重建图像,又是断层图像,所以在具体观察与分析时又有些不同 。
之一步 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临床资料,以明确每个病人 CT阅片的目的和重点 。
第二步 了解CT图像上的信息 。
CT图像上有许多信息,包括病人的材料,如姓名、CT号、性别、年龄等,与技术条件信息,如扫描序号、kV、MAS、层厚、扫描架转角、是平扫还是增强扫描、窗技术情况、兴趣区大小及CT值等等,其中重点观察病人的性别、年龄、扫描层厚、是平扫还是增强扫描、窗技术情况、兴趣区大小及CT值,这些信息对诊断很有帮助 。
第三步 仔细观察每一幅平扫图像 。
1.CT图像是断层图像,所以要了解某一器官的全部情况,如脑或肝则需一组连续系列多幅图像,常为10幅乃至几十幅 。对每一幅图像都要仔细观察,要按扫描层次的顺序阅片,既可以从上到下,也可从下到上有顺序地逐层阅片,这有助于识别部分容积效应,也不至于把某些管道性正常解剖结构误认为病变或肿瘤 。注意观察每一器官或结构是否正常,并尽力对每一影像给予合理解释,然后通过思维而构成某一器官或结构的立体图像 。
2.注意阅读不同窗宽和窗位技术条件下的CT图像 。“窗宽”和“窗位”是根据检查的目的要求和部位确定的,合适的“窗宽”、“窗位”的 CT图像才不会遗漏病灶 。如胸部CT有肺窗和纵隔窗,可先观察肺窗片,再观察纵隔窗片,也可反之,或同一层面肺窗和纵隔窗对照着观察 。
第四步 以形态、密度等多方面分析每一个器官 。
形态方面主要观察器官的大小、形态、轮廓变化;密度方面主要观察器官的密度有无一致性(普遍性)或局限性增高或减低 。对于局限性密度改变要注意病灶的位置、CT值、大小、数目、形态、轮廓、边缘及相邻结构的变化;另外还要观察器官的位置有无改变 。凡是病灶密度低于所在器官或结构的密度,称之为低密度灶;若病灶密度高于所在器官或结构的密度,称之为高密度灶;若病灶密度与所在器官或结构的密度相等或相近,称之为等密度病灶;若病灶兼有高、低、等密度改变称之为混杂密度灶 。
第五步 仔细观察每一幅增强扫描图像 。
要与平扫图像相对照进行观察,注意分析病变有无强化、强化的程度及强化形式,对于动态增强,要注意观察不同时相(如动脉期、门脉期等)病变的强化特点,以利于定性诊断 。
如果增强扫描后,病灶密度仍同平扫时一样,即没有密度改变,称为无强化,如果病灶密度增高了,称之为有强化 。强化的程度可以是轻微强化或明显强化 。强化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均匀强化、斑状强化、环状强化和不规则强化 。均匀强化是指病灶密度呈均匀一致的增高,使病灶边缘更为清楚;斑状强化是指病灶呈斑点状、斑片状密度增高;环状强化是指病变周边出现线状或带状高密度影;不规则强化则是病变强化形态不一,成为混杂密度 。
第六步 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 。
推荐阅读
- 我靠北是什么意思 北北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 网络用词塞北是什么意思 网络靠北啦是啥意思?
- 牛米龙是什么部位 大米龙是牛身上哪个部位的肉?
- abc的意思 abc的意思是什么
- 柑和橘的区别是什么 柑和橘的区别古文?
- 寻是哪里的方言 寻求方言是什么意思?
- 大学自主招生是什么意思 自主招生是什么意思
- 美人沟是什么
- 道林纸属于什么纸 道林纸是什么纸啊?
- 水淀粉怎么调可以用面粉吗,水淀粉是什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