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粮价上涨趋势倒转,农民的噩梦降临了 。

文章插图
注意本表是平均价格,实际上米价波动非常大,各种数据都有,这个只能作为参考
20世纪30年代初,除了叶圣陶,还有很多农业学者惊呼:
“中国的农村经济破产了,大多数的中国农民正在饥俄、死亡和挣扎之中 。”
“这已无须用什么数字来证明,而为每个有识见的人们所共识的事实了!”
海关就是趋势翻转的主谋之一 。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洋米,农民们无力竞争,不是农民工作不努力不肯996,也不是他不肯省吃俭用 。
在那个年代,农民们已经把自己的消费支出压缩到人类维持生存的更底限了,但是依旧难以维持生活 。
从下图可以看到,在民国时代,农民的收入中用于伙食开支的占63.92%,其中伙食开支用来买肉的,只有1%,注意是占全部伙食开支的1% 。

文章插图
他们已经非常努力了,比现在绝大部分人都要更努力地想要活下去 。可是他的粮食要卖到广州、上海换钱,必须付出重重的盘剥与厘金,运输成本高得惊人 。
而越南米,泰国米从轮船一路开到广州、上海,方便快捷也就算了,更可怕的是在海关税务制度当中,洋米居然是免税的 。
4块钱一担的洋米,不需要加任何关税地涌入中国市场,这对殖民地农业资本来说,是大萧条年代的救命稻草,却是对中国农民的谋杀!
1932年,为了应对大萧条,德国小麦进口税率为30.86%,意大利的小麦进口为20.46%,法国虽然农业发达不怕冲击,小麦税率也有16.24% 。而中国对粮食进口关税竟然是零!难怪各粮食出产国疯狂倾销中国,以求免于危机 。
于是极为讽刺的事情发生了,身为落后农业国的中国大量进口洋米,更高期间占据总进口量的19.6% 。

文章插图
21世纪,习惯了工业社会的中国人可能会反问,民国期间到处饥荒,进口粮食不好吗?
然而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
如果我们以30年代极为可怜的粮食消耗量来计算,当时中国的粮食产量不仅能够满足需求,而且还能够进行一定量的出口 。在中国农业社会无法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大前提下,放开粮食进口,打击的是中国经济秩序和自耕农的生存空间 。
而为了保持粮价,为了收购更多自耕农的土地,控制中国粮食交易的地主与米商们宁可粮食烂掉,宁可将陈米烧掉,也不会因为洋米洋面的冲击,就放出积压粮食给灾民吃 。现在中国网民经常嘲笑印度人均粮食不如朝鲜,还能出口粮食,民国这方面真不如印度:
“自十九年丰收以来,仅长沙市一埠,数年间谷米存储,由陈而新,由新而陈,现逾二百余万石,以本市人口计算,可供二三年之需 。”
这看上去是开元盛世?
实际上是经济停转:
“顧江西米谷素以滬、汉为销纳场所,乃长江下游,因洋米倾销,固无下行之希望,而汉口有湘米灌注,且受洋米、洋麦影响,赣米亦无插足可能,省内各地,除南昌、九江,可以销纳少数米谷外,均苦于出路穷绝 。”
印度好歹粮食还能出口,而当时的中国粮食丰收 。丰在谷仓,烂在窖中,自耕农卖不出粮破产,灾民依然无以为生 。而根据南京条约规定,粮食和大多数商品一样,5%关税就可以进口,再缴子口税2.5%就免于一切中国国内税收 。
在殖民时代,虽然大多数殖民地处于农业社会,但农业社会和农业社会大不一样 。和传统农业国相比,殖民地农业往往会有几个特点 。
1. 粮食无法自给,依赖进口 。
2. 种植各种经济作物,为宗主国提供原材料 。
帝国主义的目标正是如此,要摧毁相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依附性结构的殖民地经济 。不仅要靠帝国主义才能赚工钱,甚至吃饭也离不开掌握新大陆空旷土地的帝国主义 。
以广东为例,作为海口通畅的相对发达地区,广东进口粮食并没有什么错,可是1927年到1935年期间对进口粮食的依赖程度实在骇人 。传统上向广东输出粮食的农业省份,问题就不仅仅是“多收了三五斗”了 。

文章插图
面对这一切,稍微有良知的人都知道要调整海关策略,纠正1843年以来的积弊,最起码要让中国这个农业国拥有相对稳定的粮价 。在1932年的洋米冲击后,【谷贱伤农】的口号响彻整个中国知识界,导致了广东省 *** 的有识之士也在极力推动征粮食进口税 。
推荐阅读
- 踌躇的意思 cj的意思解释?
- 在红薯叶上的虫子是什么虫 红薯叶上常见的虫子叫什么?
- 梦见茅屋
- 女人有仙缘的症状 命带仙缘的特点是什么
- 周深毕业于哪所学校 周深是什么时候出道的
- 梦见干鱼
- 梦见做豆腐
- 戒尺有什么用 戒尺是什么东西做的?
- 沙僧是什么妖怪 沙僧是什么动物成精?
- 八字命理学:白蜡金命什么意思 与什么命相生相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