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牛道 旄( 二 )


旄牛道  旄

文章插图
(纪昌学射)
(2)通“犛(牦)” 。牦牛 。《集韵.爻韵》引《说文》称:“‘西南夷有长髦牛也 。’或作氂 。‘”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其地多氂牛 , 尾大而有力 , 亦能负重 。”徐霞客在云南见到了牦牛 。
旄牛道  旄

文章插图
(香格里拉的牦牛)
(二)氂的第二个读音读作lí 。有三种用法:
(1)用作量词 , 后来写作釐 , 就是厘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十毫曰氂 , 今皆作釐 。”《集韵.之韵》:“氂 , 十毫曰氂”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二:“按毫厘本权度之数 。《孙子算术》:‘蚕吐丝为忽 , 十忽为杪 , 十杪为毫 , 十毫为厘 , 十厘为分 , 十分为寸 。’”后人又移之于称(秤) , 是权度皆以毫毛起数 , 其字本应从毛 。”毫、厘是重量和长度单位 。平常我们说的“差之毫厘” , 其中的“厘” , 到底微小到什么程度呢?看上面这段话 , 它最初就是从蚕吐的丝开始算起的 。
旄牛道  旄

文章插图
(蚕丝)
(2)同“斄” 。硬而卷曲的毛 。下面第三个字会专说到这个字 。(3)同“剺” , 割;划 。
氂的小篆写法如图:
旄牛道  旄

文章插图
(氂的小篆写法)
3、斄 。现代汉语201部检字法在“攵”部 。这个字也有两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lí 。给的解释是:“强曲毛 。可以著起衣 。从犛省 , 来声 。”斄的本义就是硬而卷曲的毛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著同褚 , 装衣也 。”王筠的《说文句读》:“强者倔强也 , 屈者屈曲也 。”这里的“装褚” , 典出《汉书.王莽传》 。
《小尔雅.广训》:“杂毛曰氂(上面氂字第二意思) 。”胡承珙《小尔雅义证》称:“《汉书.王莽传》‘莽好以氂装衣’注云:‘毛之强曲者曰氂 , 以装褚衣中 , 令其张起也 。’”这个记载称王莽喜欢自制衣服 , 把硬而卷曲的毛絮到衣服里去 , 应当是能起到更好的保暖作用 , 他的这个原理 , 基本上相当于现代羽绒服保暖原理 。
旄牛道  旄

文章插图
(王莽)
此外 , 斄还通“犛” , 就指牦牛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斄 , 假借为犛 。”比如《庄子.逍遥游》:“今夫斄牛 , 其大若垂天之云 。”成玄英疏称:“斄牛 , 犹旄牛也 , 出西南夷 。其形甚大 , 山中远望 , 如天际之云 。”
(二)斄的第二个读音读作tái 。有两个用法:(1)古邑名 。传说为后稷封地 。在陕西省武功县南 。也作“邰” 。(2)古县名 。秦代所置 , 治所是同一个地方 。
斄的小篆写法如图:
旄牛道  旄

文章插图
(斄的小篆写法)
犛部汉字只有今天讲的这三个 。“犛”部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取消 , 部属三个汉字打散分别归入其他部首之下 , 检字时注意 。
【旄牛道旄】(【说文解字】之141 , 图片引自 *** )

推荐阅读